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韩国作家申京淑被誉为韩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神话,她的长篇小说《单人房》是一部回忆韩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化下的社会矛盾和打工者心酸生活的小说。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女性成长意识角度分析作者的创作心理,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入手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角度来看,作家在《单人房》中所描写的想要逃离单人房的欲望及其后来战胜自我完成讲述的心理变换过程,是一个从逃离"本我"到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凌叔华在20世纪初的女性作家中脱颖而出,她是“五四”时期较早开始研究叙事艺术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变幻的叙事视角多角度地展示了高门巨族的生活;循环与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揭开了新旧女性悲剧命运的面纱;客观委婉的叙事态度道出了时代变革时期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以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娴熟的叙事技巧在时代的底稿上,落下了沉重又亮丽的一笔。尽管时光已逝,但是她笔下的那些挣扎在命运中的女性身影,依然生动地映在今日的读者心上。该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浅谈凌叔华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性作家当中,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是非常多的,而王安忆正是其中一位,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小说《长恨歌》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解构了男性中心文化霸权,诠释了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浅议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成长的因素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业成长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它需要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来共同促进.增强学习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学会自我反思、参与教育科研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成长中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完善校本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是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成长的外因条件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11,(5):152-156
“第作为辽宁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始终体现着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怀和理解。他的小说去除了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政治意识的遮蔽,强化了生命存在中往往能出人意料改变生命轨迹的非理性和偶然因素,从而将生命的无限复杂性与可能性展露得淋漓尽致,还原了个体生命原始的丰富性,将生命存在的本真自在状态清晰的显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命本真状态的重视也促使于晓威的小说创作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焦虑”成为人物情绪的一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新加坡]王润华一、“诗人批评家”与“创作室批评”:沈从文的小说批评理论我在《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指出,沈从文是一个标准的诗人批评家(poet-critic),他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是典型的创作室批评(...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写作视野基本停留在黑人女性面对男性权利与白人种族的压迫上面。她的小说《天佑孩童》也具备这样的色彩,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是众多黑人女孩成长的缩影,从黑人女孩被虐待到最终挣脱了社会与内心的束缚,过上幸福生活。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法写了黑人社会中爱的缺失与证据。本文从黑人社会的几个维度分析了造成黑人女孩缺乏关爱的因素,最后又分析了小说给黑人女孩指出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专业教学模式不同,表演专业教师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言传身教细致地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明确演员的认知自我、成长的过程要经历"相信自我,认识自我,确立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帮助学生解放天性,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入手。坚持引导学生树立做一名中国普通电影工作者的意识,树立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意识,使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岳芳 《职业圈》2010,(11):189-190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樊瑞娟 《文化学刊》2024,(3):141-144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3.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美国作家伍绮诗继《无声告白》之后的又一部黑马作品,斩获数项图书大奖。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出发,探索作者对小说主题、亲子关系、人物命运走向、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的揭示。研究发现:作者以中心边缘图式表达了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和处境的人文主义关怀;容器图式呈现出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解构了“传统规则”式的生活方式;路径图式聚焦于边缘型代表人物米娅的心理活动,拉进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系联图式重新审视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连接纽带;循环图式指出了小说的主题,如何恰如其分地教育孩子,以及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实现了对美国当下社会问题的审视和思考。该文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以期为现实生活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苍凉美是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在其小说文本中的审美表现。它是东方的,也是女性的。张爱玲在创作上强调文学作品要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她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①。“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  相似文献   

17.
应琦 《职业圈》2007,(9S):120-121
两三岁的儿童就具备绘画的能力和天赋。就会本能地信笔涂鸦,他们爱画画是自我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内心走向儿童画,不应以“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来衡量儿童画。作为教师,应该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恢复孩子的本性,给孩子自由。还孩子本色,解放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儿童随心所欲去画。画出自己的特点,画出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09,(2):168-172
古典诗词中,男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来写的,是男性言说的代符号,因此呈现出普泛化、类型化的特征。例如晚唐“花间”词中出现的大量“代言体”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作为主体呈现的真正的女性,而是男性欲望和审美的客体。而李清照则在她的词中塑造了中性化的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体现出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现象。从关系性质来说,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色”恋、“情”恋、“色”“情”兼备之恋三种。纯粹的色恋主要发生在渔色的男性与职业小官之间;纯粹的情恋主要发生在妻妾之间;“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较为普遍,当事人之间不仅有肌肤之亲、精神之恋,有的甚至结为“婚姻”组成“家庭”,可视为同性恋故事的典型模式。妻妾之间的情恋故事中,丈夫或隐或显,始终“在场”;“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故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拥有传统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应该拥有的一切,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则往往需要像“贞女烈妇”一样无私地不断奉献,因此,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在以这两类故事为典型代表的明清同性恋小说中,“情”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地道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战争》用细腻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女性从女孩成长为女人的生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本文在了解"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及研读和品味该小说的基础上,从主人公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两方面来阐述该作品蕴含的女性成长与反思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