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各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和策略。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旨在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孕育了多样化的风土人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累积的文化结晶,展现着村民的生活特征、景观特征、生活习俗,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扎实技术支持。该文分别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内涵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与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边境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如干部层面对文化安全认识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境外势力渗透等。从长期来看,要维护好边境地区的文化安全,需要在提高边境地区干部对文化安全的认识、鼓励群众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加强边境地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推动跨境文化交流与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冲击,使各民族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各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如何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寻求职业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最佳的结合点。该文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将本乡本土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艺术实践,让学生熟悉并热爱民族非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最后该文结合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非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前,广西已通车运营高速公路已达2574公里,至“十二五”末,广西境内高速公路通车运营总里程将突破6000公里,在飞速发展中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广西高管队伍要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乃至于社会公众出行提供优质文明的服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广西高管精神,使精神文明建设与日益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相匹配,有力推动广西“交通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成为当前广西高速公路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宣传力度与宣传广度不足、模式大同小异等困境,在深度宣传、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创新创造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定位,结合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当前教育困境,该文提出了探索校本研究课程以建设示范性专业品牌、建设具有壮族元素的校园文化、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加强科研研究等改革路径,以期促进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西峡县西坪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豫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歌代表,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近年来,西坪民歌生存土壤发生变化,濒临灭绝。在做好民歌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同时,如何使其优秀的民歌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该文在多次深入西坪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领导组织建设、演出团队组建、演出团队管理、演出事宜组织四方面提出了“变通式复兴”的建议;从建立西坪民歌文化馆、打造西坪民歌系列助农品牌文化活动方面提出了“创造性保护”的建议;从文化破圈、演出破圈、创作破圈三方面提出了“开拓性破圈”的建设意见,以期研究结果可为西坪民歌文化传承、保护与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语言文字是历史不断发展和沉淀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标志,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尤其对于历史文化沿革的继承和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有56个民族,包含了55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及文字。近些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也愈加频繁,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文以少数民族语言为切入点,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当下发展现状的剖析,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之路,以期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侗族有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化旅游展演视觉下广西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创新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从两个方面来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进行创新: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来改变文化旅游展演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方式来改变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形式。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来创新传统节日文化,使我国在5 000年的文化底蕴中发展得更加长远,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0,(5):12-12
安葵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张泉 《中国名城》2023,(1):10-15
历史文化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城乡建设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被列为城市更新的九大任务之一。“新生于旧”,城市更新话题永远脱离不开对“旧事物”,即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与研究。通过诠释城市更新的基本定义与动因,从一般规律的角度,尝试在城市更新语境中梳理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的基本关系,分析在保护中更新、演进的必要性与主要难点,探索建构一种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历史文化应在保护中更新、演进,保护与更新都应注重素质更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学校的基本使命,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传承保护上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该文梳理民族学校、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的三维逻辑,进而分析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观念上的认同与实践中的背离、碎片化的传承与完整性的断裂、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后备力量的式微。并提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三维一体发展;加强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创新对毕业学生的跟进教育,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22年初,一款名叫《昭和米国物语》的中国游戏引发了良好市场反响,其宣传片更是从外网火遍国内,其主创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但不一定直接讲中国故事”的观点得到了外国受众和游戏开发者的认同,特别是在日本得到了诸多好评。该作品通过异域文化再创造化的方式,打破以往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固有的情节设计,从吸取西方国家的流行文化转变为运用他国的流行文化来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在新时期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运用异域文化再创造化来讲好中国故事,既可以用好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建构起的文化符号体系,减少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差异,还可以塑造当代中国兼容并包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沈玉华 《职业圈》2007,(5S):72-73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西藏文化的发展进步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拉孜“堆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至今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各地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关于“堆谐”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缘起、特征、传播、保护及区域等方面。“堆谐”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有关“堆谐”文化的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不断推动“堆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军林 《文化学刊》2015,(1):111-116
洮岷"花儿"作为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数百年的演唱和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群众的强烈认可。目前,它的文化个性被商业性覆盖,变得异常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也随着文化空间和传承方式的转换、城镇化的推进和普及而逐渐异化,传统文化的意蕴逐渐消失。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以往的表现时政、表达爱情的悲欢离合、心理治疗、教育、文化认同等功能趋向演唱功能的功利性转变。"花儿"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气息,在创新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人民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响应国家号召,通过记录常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了解其发展过程与传承现状,分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力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思...  相似文献   

18.
汪磊  邵敏 《文化学刊》2013,(5):105-110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与熊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古斯拉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里俄国人猎熊、驯熊、赏熊的传统以及用熊来取名造姓的风俗习惯,抑或是艺术家们以熊为主题创作丰富的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熊早已从简单的动物形象上升至俄国人的精神层面,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家的一种象征。本文对熊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作了梳理分析,并对国际上惯用称谓"俄罗斯熊"的来历进行了探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加深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首先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目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正式启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出,“原生态”民歌进入电视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保护代表我国各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也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永久地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