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淼淼 《家长》2012,(8):85-86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转眼间新的一年又快到了。今年是女儿的本命年,我早早地为她买了一套红内衣、一条红腰带、一双红袜子。女儿看到我为此跑了好几个超市,如此大费周章,非但不领情,反而说:“妈妈,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打扮成这样,丑死了,我可不穿,要穿你穿吧。”  相似文献   

2.
除夕,民间叫“年三十”,意指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晚上。旧岁将在这天过去,新的一年将从明天开始,因此,“除夕”在《辞海》中解释为“岁岁除”。传说远古时有个凶恶的妖怪叫“夕”,经常危害百姓,百姓无法只好求助于“灶王爷”。但是,“灶王爷”也拿“夕”没办法,便到天宫请神仙,天宫派了一个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这天晚上下凡去除掉“夕”。从此,人们便把这天晚上叫作“除夕”,并点燃竹子使其发出爆裂声,(现在人们改为燃放鞭炮),以示纪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的由来$福建省浦城一中@王益祯…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我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看到一条纵贯南北太平洋的线,这是一条神秘的线,同一时刻它的东、西两侧竟是不同的两天。因为有了这条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就不能够同时辞别旧岁、迎来新年,而  相似文献   

4.
<正>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从古代节日诗歌中可见一斑。除夕同样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为何叫作除夕?除者,光阴过去也。《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岁月其除。"这大概是有关除岁之"除"最早的使用。除夕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即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守岁,早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常以除夕守岁为题材即兴赋诗,抒发情感。但由于时代不同,境遇各异,诗人抒写心志也千差万别。总的来看,除夕诗主要表达以下几种意蕴。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定义的商榷 在1984年11月第1版及其以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日与太阳日均分别被错误地定义为“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后来的教材虽然将恒星日、太阳日的定义分别订正成“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但我认为这订正后的定义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既然是给恒星日下定义,那么这一定义就不应再依赖于同太阳日定义的对比而存在,所以我认为还是在定义中心的“某一恒星”后面以括号的形式注明“除太阳外”等字样为好。 第二,除太阳外其他恒星由于一般都与地球相距十分遥远,故被近似地看成一个点;但太阳对我们来说,却有15′59″多的视半径。因此,我认为最好将定义中的“太阳”改成“太阳中心”。 第三,订正后的定义,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定义那样明显不妥之处,但是引进了“上中天”这一新的概念,人为地为理解恒星日、太阳日的涵义增加了难度,而且从教材的安排来看,也并非有意增加“中天”这一知识点,因为教材仅在注释中介绍了“上中天”的涵义,且并未涉及到“中天”、“下中天”等名词。  相似文献   

6.
他们一身尘土,却有着难以估测的毅力;他们一脸朴实,却有着异乎常人的作为;他们平凡卑微,却有着惠泽万方的襟怀……如果没有他们,世界不再完整. “昨夜香风传十里,如今散落一城花”,枯黄的树叶,迎着冷色秋风,纷纷扬扬飘落.“旧岁已除人添寿,康灵洁净千万家”,落叶扫起,扫帚在他们手中与地板合奏起“沙沙”的交响乐.冷清的街道上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黄色皮甲将瘦弱的身子裹得严严实实,露在外面的双眸专注地盯着飘零的秋叶.  相似文献   

7.
在圣经中,“天”乃是苍穹之天和天外之天的合称,“地”乃是原初之地和旱地之地的合称,“世界”乃是对神所创造的天地万物整体的合称.“世界”一词在旧约和新约中虽有具体用词上的差异,但却又有通用之势,这也体现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由于圣经对“天上天国”与“地上世俗世界”的区分,世界的属人性特征反而成了不言自明的宗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预设性前提,而这也是有人类历史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在易学著述中,方以智耗费了大量篇幅论证“天人合一”的合理性,试图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人不能胜天,天也不能胜人,二者必须和谐共存.方以智认为“天人合一”的“一”是“贞一”,而不是“混一”.“贞一”统摄于“心”.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如果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三个“与”字去掉,就变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表达效果如何?请大家比读一下. 生:“与”是连词,就把这“天云山水”连在一起了. 生:我认为顿号也可以有这种连在一起的感觉. 生:顿号就多多少少有停顿了,而“与”让眼前的事物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1.day,date 这两个单词都与“天”有关。day用来表示“日子”、“天”,是“某一天”的意思,也含有“节日”、“假日”、“生日”的意思。例如: He works eight hours a day. 他一天工作八小时。  相似文献   

11.
1.day,date 这两个词都与“天”有关。day用来表示“日子”、“天”,是“某一天”的意思,也含有“节日”、“假日”、“生日”的意思。例如: He works eight hours a day.他一天工作八小时。 They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他们在北京呆了三天。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题目]题目:为了这一天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2023年中考山东省淄博市卷作文题之一)[题目解析]“这一天”,应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可以是实现目标的一天、满足心愿的一天等。“为了”一词,要求写作时要突出为迎接“这一天”,自己期待、努力、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1.day,date 这两个单词都与“天”有关。day用来表示“日子”、“天”,是“某一天”的意思,也含有“节日”、“假日”、“生日”的意思。例如: He works eight hours a day.他一天工作八小时。They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他们在北京呆了三天。——What day was yesterday?昨天是星期几?  相似文献   

14.
佚名 《中学文科》2008,(6):25-25
【考题回放】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天”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记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艺林六·释天》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著)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从字形上对其本义所作的一种说明而巳,由此而衍生出的引申义还有很多.不过,当“天”被当作一个哲学范畴来使用的时候,它已是经过了哲学家逻辑思维对其繁芜庞杂义项的层层剔除和抽象,从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指谓作用了.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天”也无法用一个判断来加以规定,因为它实在是一个充满了歧义和多义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这同一个语词形式下,赋予了它若干种不尽相同的义涵.  相似文献   

16.
周人的至上神是“天” ,它来源于西北游牧民族。其论据除已有的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外 ,还有如下三条 :一、周原所出文王时卜辞中有祭“天”的记载。二、“灵台”是周人祭天礼地的建筑 ,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城内。周人接受“天”神信仰约在季历时代。三、在灵台上祭天礼地的主要是胡巫 ,这喻示了“胡巫”可能是沟通周人与西北游牧民族“天”神信仰的“使者”。  相似文献   

17.
墨子世界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墨子的世界观,目前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墨子提出的尊天事鬼与“非命”这一组命题中,“非命”是主要的,“天鬼”观念只是他思想中的落后成份;并且认为,从形式上看,尊天事鬼与“非命”在理论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把天命的否定作为内容,把天、鬼的承认作为形式.则他的思想中的优点显然是存在于内容实质中的,而抽空了的鬼神,实际上便成了空话了”(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21页).上述论点实质上是认为,墨子一方面承认“天志”、“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非命”否定了它;否定“天鬼”才是墨子真实的用意,而称“天鬼”只是政教的一种手段.故墨子的世界观不失为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影响颇大.对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开学第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既关系到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辞去旧岁,迎来新年,学生们回到学校,又开始了新学年的学习生活。我校本学期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新颖、快乐、难忘”。而《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一项大型公益节目。从2008年秋季起,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这一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而设计,按学生们喜欢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元旦,我们遗走了洒满欢声与笑语的旧岁,迎采了充满希望和憧憬的新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增添了一道新的年轮。“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  相似文献   

20.
吴振华 《学语文》2007,(2):5-35
《礼记·乐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而这“性之欲”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其中“爱情”,即男女之间因两心相悦而相互爱慕的一种感情,就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尤以青年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