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多年前,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一问世,就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热点。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引发了文坛上一场沸沸扬扬的“陈奂生”大讨论:有人说它讽刺嘲笑甚至丑化了中国农民,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有问题;有人说它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精神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摆脱贫困后渴望精神生活和人格意识的主题价值。  相似文献   

2.
师: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的一切牵动着我的心。风调雨顺,我就会为农民高兴;旱涝灾害,我又为农民捏一把汗。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时,我看到扛着大包小包的民工像鸵鸟一般地行走在大街上,看到他们与这个城市是如此的不协调,我就忍不住为他们的卑微、为他们的坚强而感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晓声的农村题材小说之一《陈奂生上城》,仍然运用“解文—论世—知人—察己”的阅读模式,一起来解读文本,解读农民,审视我们自己。(幻灯:阅读模式:解文—论世—知人—察己解读文本—了解背景—解读作者—审视自我)师:“解文”,就是解开文本的篇章意义,…  相似文献   

3.
①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凯旋”是胜利归来的意思,“凯旋回府”叠床架屋,可将“凯旋”删去。②到火车站时,刚只十一点四十分,吴楚也就不忙,在候车室徒步起来。  相似文献   

4.
关于尊严的叙事--浅析《乡场上》、《陈奂生上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但实质上,奴性仍根深蒂固结在许多人心里。作家何士光的《乡场上》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透过不同的叙事窗口完成了对两个寻找尊严的农民形象的讲说。  相似文献   

5.
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你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这是一篇难得的大家之作。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它以反映人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小说的核心任务则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古今中外,大凡优秀的小说,正是因为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人物而获得巨大的生命力。而在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主题中,人物处于中心地位。语文教学中着眼“鉴赏典型  相似文献   

7.
1999年7月6日,新时期名作家高晓声不幸去世。对于作家而言,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重读他的作品。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陈奂生上城》,即是他的优秀作品之一。该作一经发表,即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的《陈奂生上城》是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从作品本身看,篇幅较长,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等方面均有特点,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设计,显然课堂教学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小说教学的核心是人物,把人物的形象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本课长文短教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家树 《学语文》2003,(5):14-14
一般认为 :愉快、稳定、平衡的心理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然而我认为 ,最佳的心态良机应该是学生处在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相关材料的刺激 ,而引起某种需要、动机、情感、意向的心理冲突时 ,他的学习积极性最强 ,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极易诱发“井喷” ,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佳化。下面以《陈奂生上城》为例谈谈我的体会。《陈奂生上城》是人教版(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 ,是作家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  相似文献   

10.
【教学理念】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真的体现了“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应的问题就极为必要了。  相似文献   

11.
自从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后。语文教学界对“对话”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理论性的探讨。理论终归要落到实践上才能产生力量。怎么去操作呢?最近听了姜梅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课,觉得她在实践这种理论上做出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12.
《陈奂生上城》[1]是高晓声写于1980年1月的一篇小说。从小说产生到现在,其赞颂声不绝于耳。评论往往从歌颂新时期、新社会的视角来考察,或从人物刻画上来分析,对这篇小说做足了章,似乎再也无从下笔了。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有三处标点错误,现分别进行说明。第一处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原文如下:再如这卖油绳的行当,也根本不是他发明的.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怎样用料?怎样加工?怎样包装?什么价钱?多少利润?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买客多、销路好?都是向大家学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昧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无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信。陈奂生形象的塑造,无疑是作家高晓声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农民群像塑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  相似文献   

16.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渎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陈奂生上城》得以成功的内部原因是人物形象的独创性与填补性,即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在纵的文学史层面对农民形象刻画的独特贡献,在横向的新时期初文学场域中对人物形象多样性的填补。外部原因是国家政策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可以看到,是作品内部的文学魅力和作品外围的附加意义的一次同谋,使《陈奂生上城》获得了成功。但这种同谋是与高晓声本人的创作内核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选录了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课文62页写道:“他又叹了口气,想动身凯旋回府。”此处“凯旋”用得是否妥当,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人迫切寻找重返“五四”启蒙精神传统的路径,渴望重新踏上寻找自我、建构合理现代人性的现代化征途。而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启蒙文学以来又一次启蒙高潮,这种启蒙精神,一方面继续高扬“反封建”的大旗,另一方面,关注当代人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怀着异样的心理读完了毛恩波老师的<怎一个"巧"了得>(<中学语文教学>2005.1,第40页),读时感觉到自己的心是被扭成了几道,不知是喜还是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