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警察和赞美诗》的结尾,出乎意料地将欲做新人的流浪汉再度送入监狱,含义是深刻的,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欧·亨利的清醒和高明。然而,倘由此断定是“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颇有穿凿之嫌。诚然,苏比有改邪归正,欲“做一个煊赫一时的人”的美好愿望。但这种“大彻大悟”缺乏现实依据和心理准备姑且不论,即使在“赞美诗”的感化下,苏比的“天良萌发”的确是经过灵魂“炼狱”的脱胎换骨,也决不能够抹掉或否认他在此之前六次惹是生非、故意作恶的事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欧·享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了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为进监狱得以安度冬天而故意违法,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得逞;后来在一座古教堂边“内心起了一场革命”,准备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 高中语文第五册该课“提示”中说:“作者极力渲染宗教的感化作用……”;人教出版社的《教参》上也分析道:“一曲赞美诗能立即改造一个人的灵魂。作者对宗教的感化作用极力渲染,反映了他世界观的局限性。” 我以为这些评析未免简单化而有失偏颇。 且看小说中作者的议论:“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这里作者清楚地告诉人们是“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两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看他的“敏感的心情”: 风琴师奏出的赞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的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  相似文献   

3.
读过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读者一定会对它的结尾留下深刻的印象:流浪汉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故意寻衅滋事,甚至耍流氓,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坏事,却始终不能如愿;而当他在教堂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投进了监狱。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它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方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实。这个立意是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总是用它的人物形象来达到反映社会、认识生活、激发审美情感的目的的。因此,如何理解《警察和赞美诗》中主人公苏比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挖掘苏比形象的内在意蕴和审美价值,就成了把握这篇作品的核心所在。我们在多年教研实践中认识到,要全面深刻地理解苏比这一艺术形象,有两个关键之处。 其一是,必须正确认识作者对苏比为进监狱安身而故意犯罪前的心态描写的作用。主人公苏比一出场,  相似文献   

5.
欧·亨利堪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其作品最大的艺术魁力在于他那幽默的天性和讽刺的笔法.《麦琪的礼物》是他脍炙人口的爱情名篇,讲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圣诞前夕,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年轻夫妇为馈赠对方礼物而煞费苦心.妻子忍痛卖掉自己一头美丽的头发,为丈夫买了一副精巧的表链;丈夫忍痛卖掉三代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了玳瑁发梳……演出了一幕小小的悲喜剧.《警察与赞美诗》则以其强烈的逻辑错位,让你欲笑无声,欲哭无泪:一个流浪汉衣食无着,又面临严冬将至,故生邪念,屡次以身试法以图获得监狱里一席安身之地.但警察却置之不理,流浪汉深感失望.当他路过教堂,被里面传来的阵阵赞美诗所感化.上帝的仁慈、博爱使他决心弃旧图新,重新做人;此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欧·亨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有些作品比较深刻的反映了美国社会阴暗、悲惨的现实,《警察和赞美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的一段奇特的遭遇,初看起来,情节是那样的荒诞不经,令人发笑。但是细细玩味,这正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社会现实。据此,这  相似文献   

7.
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全文可分五段:①(第1自然段)讲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②(第2至4自然段)讲董存瑞决心去炸暗堡;③(第5至7自然段)讲董存瑞在战友的掩护下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④(第8自然段)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具体情况;⑤(最后一自然段)讲暗堡被炸开,我军解放了隆化。  相似文献   

8.
先看’93年上海高考试题第16题:填空(答案写在横线上)(苏比)所在的课文为《____》,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他的作品被誉为“_____”。上题中和第二空应填“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该题就考查了文学常识中“作家作品的誉称”问题。牢记一些这类知识,对于培养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时,读过一篇课文《警察与赞美诗》。文章讲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度过冬天,而想方设法进入监狱过冬,但他始终未能如愿,当他在教堂听到赞美诗后,突然想要重新做人。看到一首赞美诗能让一个流浪汉脱胎换骨,我不禁哑然失笑。笑的原因在于不相信文学能有这么大的作用。以后,看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朱先生在书中说,"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乞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  相似文献   

10.
《警察和赞美诗》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小说以幽默夸张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流浪汉苏比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作者构思巧妙,使得故事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于尺幅之中展示出美国社会千奇百怪的病态,启发人深思。概括起来,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世界文学的一代宗师,俄罗斯不朽的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造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被高尔基誉为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他的作品“朴素和自然是任何一个小说家都难以达到的。”(《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112页)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造起来的坟墓,更是把他的纪念碑式的朴素静人了后人。著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于一九二八年在俄国旅行时,瞻仰了托尔斯泰墓,写下了充满真情和至理的游记《世界最美的坟墓》,今年高考,把这篇短文选入现代文阅读,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 “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一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3.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他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的现实。据  相似文献   

14.
阅读这篇小说,可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情节分析,集中解决两个问题:①作品安排了那些情节?②情节安排的构思艺术.提示①:本篇共安排了八个情节:1、苏比在麦迪生广场盘算怎样过冬(故事的发生):2、苏比进一家豪华的饭馆企图犯罪;3、苏比砸商店玻璃橱窗;4、苏比再进一家小饭馆犯罪;5、苏比在警察眼皮底下调戏一陌生女子;6、苏比在  相似文献   

15.
《梅花岭记》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记事开始,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写史可法殉难的原因和决心。“知势不可为”,是史殉难的原因。“誓与城为殉”,说明史的决心。“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和“喜曰”,表现史的高风亮节。第二自然段接着写史可法殉难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点明梅花岭本题。史先是“拔刀自裁”,然后是“大呼德威”,最后是“大骂而死”。史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以上自然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琥珀》(小语第十二册)一文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教学参考》(人教版P108—109)中关于这一自然段分析是这样的:“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琥珀形成的时间。”“这是讲故事发生的时间。”这些分析显然是说琥珀形成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同时的,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琥珀形成的故事了。这无疑是把“琥珀”与  相似文献   

17.
此文标题用“痛哭”作“遭遇挫折”的载体——形象化;第二自然段用“思想成熟”诠释标题中的“成长”——宽题窄做,定位准确。文章在阐述“遭遇挫折”与“思想成熟”的关系时,能辩证出之,层层推进——第4-8自然段首句标明深入之意。但是,第一自然段不应该复述话题。  相似文献   

18.
《警察与赞美诗》文后编者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苏比“故意做出种种恶行,却一再受到警察的宽纵,不能落入法网;他决心征服罪恶,改邪归正时,却被警察逮捕,这种现象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时间就是什么?》是一篇好议论文,好在言简意赅,好在论理透辟。“时间就是什么”是一个抽象话题,以此为论点而能用少量文字将道理说透,决非易事。只有观点明确,思想深刻,才能这样深入浅出,言简而理明。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一次故事化的师生课堂问答,委婉地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论点。“时间就是金钱”并非本文论点,它只是一个钓钩,是一个诱饵,作者要用它引出全文真正的论点这条“大鱼”。因而作者对学生“时间就是金钱”的回答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不对这一问题并没有轻易回答。文章第二自然段对此先是作了睿智而辩证的肯定:这就使下文论点免于偏颇。作者仅用四句话,用古往今来的事实为论据论述“时间就是金钱”这种说法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正确的,自有其道理和意义。这个自然段文字虽然不多,却论述得舒展从容,语义博深,显示了作者厚实的写作功力。第三自然段以“但是,时间的价值终归仰赖人的把握和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册语文教参》,在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时,把第二自然段划入第二部分。我认为不妥,应划入第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或部分)遵循“单一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它要求一个层次只能有一层意思,并且这层意思要完整。既不能把属于这层意思的一些语段“送给”另一层,也不能把属于另一层意思的某些语段“刮”一点来给这层意思。我们可简析一下《讲话》几个自然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自然段——论述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第六、七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第八、九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悼念。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分层的话,那么,第一、二自然段属第一层(即第一部分),其意可概括为:马克思的逝世造成巨大损失;第三至七自然段属第二层(即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