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名校办民校"作为一种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创新曾风靡一时,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推动优质教育发展的方略,但在"名校办民校"蜂拥发展之时,也随之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教育不公、冲击真正民办教育发展、"公""民"不分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是认识上不一致、政策研究欠缺、教育监管不力,更主要的是经济利益驱动,又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在追求依法治教、教育公平的今天,应尽快规范"名校办民校",加强政策研究与引导,研制规范"名校办民校"方案,提升"名校办民校"督导监管,推动"名校办民校"转制进程,尽快为"名校办民校"立法立规。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本文简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如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和孤立化倾向等 ,进而论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最高层次的培训班,2015年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正式开班,引起了国内各界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校长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也正是始于2015年,2016年以后研究呈现突飞猛进态势。国内学者主要对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层次地位与名校长的使命担当、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群体(成员)结构特征和培养路径、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培养基地名校长培养(培训)模式和名校长工作室管理模式、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理念进展方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推行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已成为各地破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的手段之一。因为有"名校"的噱头,"集团化"的效应,于是集团办学受到热捧,成效有时也难免被人为夸大。名校集团化办学火爆,耐人寻味。笔者观察,各地实施的名校集团化,主要有对口支援、委托管理、捆绑发展三种模式。由于各地名校资源的稀缺和垄断,当地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成为组团发展的真正推手。在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下,通过实施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子帮扶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招生以来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培养制度趋于完善,已经成为我国高层次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然而,实践教学仍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薄弱环节,"本科化"倾向突出,迫切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在中小学建设"实践工作站"是提升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受功利性目标驱使,中小学语文教育理科化教学倾向越来越严重,而大学的文学课教学观则多建立在"史学本位"的基础上。语文与文学教学诗意的缺失,导致大量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失去兴趣。中国古代文学诗性教育课程观的提出与实践,是对师范院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文人情怀的小教师资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于2007年12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中小学校长共5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我国香港和内地的10余名名校校长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代表也展开了积极的互动研讨.  相似文献   

8.
白云霞 《中学教育》2003,(11):24-24,29
当前 ,中小学管理改革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就是借鉴国外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较多。但是 ,不论国外的还是企业的管理 ,和我国中小学管理在很多方面有许多差异。研究我国的学校管理改革 ,应关注国内名校的管理经验 ,充分发挥名校在学校管理改革中的价值。教育的发展建立在两个基石上 ,一个是教育理论基石 ,另一个则是教育实践基石。没有科学的理论 ,教育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 ;没有深入的实践 ,教育就很难取得具有真正现实意义的发展。关于教育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 ,这里不多论述 ,本文重点谈谈教育实践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顺应当下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结合2017年12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赴英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政策研修班的学习体会,采用走访调研与案例分析法,以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督导、考试的三者分离,中小学师资培养等为切入点,得出相关数据并以"适合的教育"为观察视阈提取英国中小学教育可资借鉴的相关经验,从我国中小学教育课程发展、教育治理、教师培养等维度探究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其重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培养出现了"去师范化"、"去农村化"和"去小学化"三重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并逐步演变为拉大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诱因。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语境下,构建"本土化"取向的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创新小学教师人才供给渠道可行的突破口。全科教师教育把小学教师视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资源,可以优化小学教师专业结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缩小城乡师资差异,促进教育底线公平;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复兴小规模学校,弘扬乡土文明建设,因而成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发展的视角,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嬗变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创建与探索、破坏与扭曲、恢复与整顿、改革与发展四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不断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因,其中内在的动力是成人自身对成人教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必须变革原有的思路,摆脱“封闭办学”理念桎梏,完成发展战略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蜕变,办学重点从发展学历教育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拓展成人教育机构办学形态空间,尤其应当完善扩大办学自主权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提升"师范大学教育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师范大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学科视角与方法论视角的概念界定方式,"师范大学教育力"在广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育力",即师范大学在文化、制度、资源、科研、教学与课程等方面所形成的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根据师范大学的本体属性,"师范大学教育力"在狭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师教育"的"力",即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引领力、制度保障力、资源提供力、专业投入力与人才培养力。"师范大学教育力"概念的提出是对"教育力"研究的理论深化和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可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党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本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从继续教育的概念出发,以政策文本为线索,追溯我国继续教育概念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为探寻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提供有益的思考。从实践内容上看,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实践上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体系构成的不同表述,也是二者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吸纳和融合多种教育思潮后的产物。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种理论思潮的融入,赋予继续教育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动态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育"平等"与"卓越"之辩证关系的认识,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宏观决策和教育战略,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对用多长时间或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一愿景的基本估计。本文基于对美、英教育政策思想和政策实践的回顾,从平等概念的发展及平等实现的困难、"平等"与"卓越"的不可割裂性以及要实现有个性的"平等"和有选择的"卓越"等角度,讨论、分析了教育"平等"与"卓越"的关系,并提炼出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三条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关系极其复杂,一些研究发现了"就业"与"就学"的相互替代、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反周期"、高等教育调节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等现象,这些发现已经具有了公共政策的意义。事实上,很多国家在运用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中取得成功。本文研究了高等教育调节社会就业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经验,提出了我国现阶段运用高等教育作为公共政策工具调节社会就业的四个方面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足点上回答了"怎么办教育"的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扎根中国悠久历史和光辉革命传统,扎根基本国情和人民生活实际,扎根本土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扎根中国大地,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要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教育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教育改革创新要正视不足、融通中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核心价值落地,教育理论研究要立足我国教育现实问题,从而扭转教育发展的"去本土化"倾向,创新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发展中国特色教育事业,以"中国化"回应"国际化",为21世纪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8.
黄芳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2):65-72,81
"素养"概念在进入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之前已历经较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积累了丰富的意涵和思想。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考察"素养"的概念史,发现其制度化过程包括发端于美国的"理论化"阶段(20世纪初至70年代)、传播至英国等国家的"合法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及制度扩散的"全球化"阶段(21世纪以来),呈现"同质化"和"松散耦合"现象,中国的"素养"概念正是作为制度的"素养"教育在全球扩散的产物。基于"素养"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应重视概念背后的多重内涵和价值取向,立足终身教育目标统合教育发展理念,并关注"素养"概念在"松散耦合"机制下的本土化建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核心素养教育"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我国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考察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教育扩张和经济周期下教育经费投入的特征和趋势,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基于2008-2018年《经合组织教育概览》教育经费投入数据,从规模和结构两大维度比较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经费投入的特征与趋势,并对投入—产出机制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支配作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招生优先保障工农子女受教育权利,强调对考生的政治质量的考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校招生强调效率优先、择优录取,高考政策的公平性更多体现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程序公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公平公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的首要价值导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基础上多渠道促进实质公平,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高考政策公平性的价值变迁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党和国家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新时期的高考改革应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共享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入学机会的城乡、区域公平,构建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程序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