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教学片段]师:文中有四处语气描写的句子。老师认为.这四处语言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而我们发现.其中有一处“曰”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文言文课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一定数量,且有增加趋势。文言文难学、难教已经成为当下一个普遍问题,导致学生厌学文言文、老师厌教文言文,甚至夸张地把它作为"第二外语"。确实,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依附的生存环境,要学好、教好文言文实属不易。虽教无定法,但教有章可循,丁春兰老师的示范课《孙权劝学》给了老师们有益的启智、启思、启示。其设计的《孙权劝学》在中山市课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被专家评为贵在独特,贵在"精"讲。  相似文献   

3.
【课例片段】《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师:我们:大家来品味文中四处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老师认:勾,这四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老师发现.其中有一处“日”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出了鲁肃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请问:鲁肃为什么会“大惊”?  相似文献   

4.
【课例片段】《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师:我们:大家来品味文中四处人物语言描写的句子。老师认:勾,这四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老师发现.其中有一处“日”字前用了一个修饰语“大惊”.表现出了鲁肃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请问:鲁肃为什么会“大惊”?  相似文献   

5.
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阅读——质疑——合作——拓展。案例背景: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的串  相似文献   

6.
刘琼 《教学随笔》2016,(5):154-155
本文对《孙权劝学》进行了教案分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导学1.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文言文《伤仲永》,哪位同学还记得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生(杂):天资聪颖的仲永,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以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信息技术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效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者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三国时期活捉关羽的吕蒙就是一例。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吕蒙读书的一篇文章《孙权劝学》。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和背景资料介绍(3分钟) 师:同学们昨晚都读了《孙权劝学》,文中的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师板书课文题目.) 生:孙权任用四杰的故事. 生:鲁肃独劝孙权联刘抗曹的故事. 师:关于吕蒙的故事,谁知道?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对这位制造了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吕蒙没有什么了解啊!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孙权劝学》,先大声朗读课下注释①,然后对照PPT上的资料,在书上批注.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教材简析:《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相似文献   

12.
一、名言激趣,导入新课。英国学者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孙权劝学》进行了教案分析,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胡晓静 《成才之路》2011,(18):92-I0021
《孙权劝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古代小说。初看故事情节简单,平白如话,但是要真正品出其中的滋味,需要一番咀嚼,挖掘和领悟。  相似文献   

15.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  2.理解文章大意;  3.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4.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学习侧重点  1.朗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能熟读成诵; 2.学习文章以下几点: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注意它们各自的写法”,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艺术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刚 《学语文》2014,(5):23-24
《孙权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短小精练意韵悠长,看似简单其实包涵深意,具有多角度思考和拓展的空间。无论是从读书学习、开卷有益还是从劝说方式、发展眼光等方面皆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所以,语文老师们爱选此课,也爱上此课。只是很多节公开课和示范课听下来,笔者却感觉到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抓住此课教学的要义,也没有引领学生在思维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跃进。笔者借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做了《孙权劝学》创新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并且受到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8.
【总体阅读思考】一、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书?有何历史价值? 二、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课文有什么思想意义? 三、认真阅读课文,琢磨文中三位说话人的语言,看其各有什么特色?【阅读入门指津】  相似文献   

19.
唉……鲁肃在屋里叹气。爱卿为何事发愁啊?孙权边说边走了进来。说起孙权,堂堂一国之君,说起话来却是一个比唐三藏还要啰嗦百倍。在他帐前听令的大臣们,  相似文献   

20.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66;为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中的一件小事。全文仅119字(不含标点符号),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初”起,到“蒙乃始就学”。写孙权与其劝学对象吕蒙的一节谈话。谈话的过程是一场思想交锋的过程。孙权“劝”,吕蒙“辞”;孙权再“劝”,吕蒙“始学”有点反复,显得曲曲折折,说服工作即使是小事,也不容易一下子做通、做好。第二层即余下部分,是鲁肃与吕蒙的一次谈话。鲁肃先是“大惊”,后为“结友”;吕蒙则是自诩,欣喜之情溢出言外,证明了他“学”的结果,“学”的成功。两层意思,貌似分离,各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