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的《黑骏马》与马尔扎克《沙漠里的爱情》是两篇理性较浓的小说,小说在对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探寻方面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理性思维。两部小说都触及到相关的物象描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美感效应。在情感的流向上,两部作品也有相似的情感流程,使小说产生了一种诗意美。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认为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这部作品打动读者的强度如何,小说中美感的大小通常和读者被作品感动的强度是成正比的。也可以说小说美感产生的时候,就是读者被作品  相似文献   

3.
徐鹏 《成才之路》2009,(29):24-25
文学的教学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教学艺术魅力的分析和学生审美情趣的积极参与;心理审美的“感官互通”效应是文学教学美产生的另一个途径;文学教学中的美感增值使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作品中的美更强烈、更容易感染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诗作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功能。审美主体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感受诗作的审美属性,审美效应也就无从产生.刘勰曾经很简括地指出:“书亦国华,玩绎方美。”(《文心雕龙·知音》)作者应当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国华”式的作品,但要使这种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出美感效应。离开了读者的欣赏接受,作品便  相似文献   

5.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前,语文教学提出了“愉悦原则”和“乐学思想”,这实际上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趣味性和美感效应,追求语文课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从形趣、情趣、意趣在三种不同审美趣味形态探析其相应的美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内蕴力”催动学生在文学按受活动中由“入手其内”到“出乎其外”,取向“高致”,产生最佳的审美领悟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欣赏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欣赏都持有美感态度,也并非所有持有美感态度的欣赏对一部小说都废寝忘食,对一幅画都流连忘返,对一支乐曲如醉如痴,对一具雕塑都拍案叫绝(当然,我们所说的作品在质的方面是有价值的,最美的)。作为欣赏的主体——人,如果对欣赏客体所采取的是非美感态度,是“实用”的或是“科学”的态度,见到一幅画就想到它的实用价值,看到在冬雪中开放的梅花就思考着它为什么耐寒之类,那么欣赏就无从谈及。  相似文献   

8.
《记贺龙》     
沙汀同志的著名作品——《记贺龙》重新出版了,这对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老一代革命家的广大人民无疑是一种安慰。这部书写于一九三九年十月,初版于一九六○年二月,全书共七万九千字。作者以随笔的方式,通过对抗战期间他与贺龙同志在一起五个多月的战地生活的记述,反映贺龙同志革命生涯的一部优秀作品。它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是我们向贺龙同志学习的一部难得的好教材。我们欢迎这部好书的重新出版,我们热情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一部好书。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一部作品能否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美感作用,使读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获得共产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9.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珍惜劳动成果(作品)的意识,要充分肯定劳动成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用心去解读劳动成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提高审美——赋予作品以"艺术"品味;深入探究——赋予作品以"研究"色彩;发明创造——赋予作品以"生命"元素;玩乐作品——赋予作品以"娱乐"效应;搭建平台——赋予作品以"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美与美感效应大家知道,用以再现劳动过程的舞蹈具有不容置疑的美感。教师的授课同样是一种劳动,一种再现,一种智力和体力的“表演”。这样,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就必然形成一种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不论学生或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学生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师的表演进行审美评价,并产生相应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一批有影响的作家曾先后创作了表现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作品。这类作品以家庭为望社会的窗口,探讨“代沟”形成的原因,勾画社会前行的轨迹,摹写当今时代的风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心灵。作品紧扣情理冲突,使得两代人形象在相互映照中更为丰满,心灵展示更加充分,具有诱导读者进入审美境界、产生美感效应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峻青的小说《党员登记表》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氛围严酷逼人、情节发展曲折动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是与作品灵活而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影视技巧分不开的。尽管作者未必有意如此,但作品本身的确给读者造成了具有鲜明银幕美感的声画效果——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高考将增加关于文学常识的考点,现对这一考点做几种考查形式的推测,以备应考。一、对作家、作品、国别(或朝代)配伍的正误判断例,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传统的所谓“小学”,一向只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等三方面的内容,而没有语法的位置。最早的一部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成书于一八九八年,距今仅仅八十六年。从现存的商代最早的散文作品《汤誓》的产生到《马氏文通》成书之前的约三千五百年间,竟没有产生过一部甚至半部语法书,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然而,没有产生过语法书,是不是就等于没有出现过任何一种(系统的或不系统的、完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人的美感表达和审美的需要,因此评价一部音乐作品时不仅需要耳朵的灵敏,也需要——或者说更需要头脑和心灵的审断,事实上,美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有时胜过道德、法律或其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融合古代诗歌的现代歌剧的新型歌剧,吸收了国外歌剧的综合表达方式,是一部本土原创的优秀作品。整部作品的人物、音乐、演唱、表演等方面拥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具备极强的艺术性。它展示出十足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中国妇女的美德。在我国的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 据说一部创造性文学作品的产生大致都要经历如下过程:现实生活(或环境)激起了作家的创作欲望(或冲动),他们把过去的生活体验通过现实的生活素材,辅助以合理的想象(艺术加工),方产生出反映作家愿望(当然也反映历史和社会真实)的艺术作品。这种愿望和幻想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他并且编排了一个形成白日梦的时间序列——愿望利用一个现实的场合,按照过去的样式,来设计未来的画面。这一程序是否符合创作规律,先不忙结论,但据笔者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甚至第一流的作品的创作的确反映出这个程序。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不可以离开美感而谈美;美感,也不可能离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场而产生和生存;美感产生于一个过程——审美。换一句话说,美——美感——审美是一个有机生成的过程,而决非一个多元素的复合体。 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审美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二是作为审美过程的重要一环——审美场,对于审美的功能值与意义。其中审美场是个“新生事物”,也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书由世界闻名的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所著。罗尔德·达尔出生于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了英国空军,当过战斗机飞行员。他是一位既为成人也为孩子写作的作家,还曾经写过几部《007》电影剧本。其作品中多有恐怖情节和闹剧风味,故事构思奇特、想象新颖、明快多变、富于夸张。给人一种或幽默或机智或荒诞的美感。  相似文献   

20.
(一) 历代书家莫不讲究分布,精心于对作品整体格局的艺术处理。书法作品,概括起来有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娴熟的笔墨技巧所体现出来的线条的美感;二是惨谈的意匠经营所产生的优美结构和巧妙的章法布局。什么是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