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开展的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中,论者往往在揭露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消极影响的同时,肯定了初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对于开始时尚是新兴的封建制的巩固,对于促进祖国的统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见《中国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所谓“开始时”自然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秦王朝在内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封建专制主义对秦代社会究竟起了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探究曾经引导文坛的先锋小说的衰微原因为导入点,分析了先锋主义与西方文本主义思潮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西方文本主义思潮影响下先锋主义对传统的背离写作,与他们始终难逃对西方文本主义创作的“机械复制”式的纯粹的文本主义技术的学习与模仿的叙事实验之圈套,在尝试和探索中最终缄默的结局。  相似文献   

4.
本章是講述几个主要資本主义国家——德、英、俄、美——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历史。这是資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及其完成时期。“自由”資本主义国家轉变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过程,加强了对国內工人的压迫,加强了对殖民地附屬国的掠夺,其結果必然是引起国內工人运动的高漲,引起殖民地附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漲,引起在掠夺殖民地过程中帝国主义間矛盾的尖銳化——資本主义三大矛盾日益尖銳地暴露出来并且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研究这时期各国經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思想体系上的各种現象以后,將使学生了解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以它本身的发展决定了它必然趋向死亡。这就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評价当代事件,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計量地优于資本主义制度,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后胜利的規律性——这一切对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唯实主义。历史唯实主义“唯”的是事实、实际、现实、实践,是物质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社会历史的“现在进行时”。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在于产生的时代和创造的主体、理论对立面、理论贡献、理论特点和重心以及党性角度等等方面。历史唯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论、历史辩证法、历史实践论和历史动力论,落脚点是社会主义论。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电影接受时,接受美学的许多成果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认为,原来的电影研究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主张,要注重对电影作品本身的研究,对电影艺术家及创作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的心灵啊!请不必渴望生命之不朽,但求竭尽此生,于愿足矣!”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这首诗,足以诠释加缪积极的人生哲学。本文内容有二。其一,探讨加缪死亡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加缪以哲人般的清醒以及文学家的敏感气质而语人生;对生活回答“是”,对未来回答“不”!加缪思考的重心与哲学的核心并不在于确认了“荒诞”这个事实或得出这个已知数,而是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某种协调一致和有意义的哲学立场与行为准则:即从荒诞出发,超越荒诞,起身反叛,反叛的同时伴随着自由和激情。反叛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形而上的反叛;二是进行历史的反叛。在反叛的基础上,加缪开始了自我拯救——光芒四射的地中海思想。其二,讨论加缪之哲学如何实践的问题,即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8.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9.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0.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1.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死亡哲学与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人类史上面对死亡的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前者自然而然道出了生死的真理,以精神的解放来摆脱死亡带来的恐惧;后者以灵魂的解放参透死亡的真谛,以善之念剔除死亡的担忧达到肉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减死刑是汉代一种重要的刑罚.两汉时期的减死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与赎死属于不同性质的刑罚.宫刑及徙刑作为减死刑也需分作不同阶段进行讨论.减死刑在两汉时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减罪序列.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彰显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焦虑、恐惧的心态,也叙述了主人公力图超越死亡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体现了罗斯在哲学意义上的"先行到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是相通的。"先行到死"观源自于罗斯自身的犹太性,其最终意旨是"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死刑观的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死刑观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笃信死刑的正当性;二是极力追求死刑的威慑效果;三是容忍过度发挥死刑的复仇功能。在传统死刑观的影响下,国民崇尚死刑,依赖死刑,动辄希望判处罪犯死刑,对死刑适用的正当根据和必要限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死刑观阻碍中国死刑立法的现代化和现代死刑适用标准的确立,导致法官和政治决策层对慎重适用死刑持抵触态度,并且可能使合法、正当的死刑案件裁判面临来自社会舆论非正常压力,应当扬弃。  相似文献   

18.
儒家生死智慧主要涵盖了重生贵生、乐生哀死、生死必然、生死气化、生死价值、死亡超越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历代儒者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这对现代人树立科学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  相似文献   

20.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