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年伊始,祖孙乐这个新栏目与读者见面了。孩子的成长,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快乐和幸福,更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很多家庭把第三代的教养推向爷爷奶奶;而隔辈疼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新时代我们都有着十分温馨的“家”,也许在与别人交谈时,除了介绍我们自己。我们也常会谈及我们的“家庭”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论有关“介绍”、表示“位置”及说明“家庭”情况的一些常用句型吧!  相似文献   

3.
修“桥”     
刘扬 《辅导员》2009,(18):62-62
小刘是一个独生女,在家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更是宠爱有加,从小养成了娇惯任性的坏毛病。开学那天,她爸妈来送她,她说什么也不愿在这里住校上学。作为班主任,初次接触她,因不了解情况,只能说这里什么都很好,上几天看看,不行你再回去上,这样才慢慢稳住了她。她进班后,她的妈妈告诉我:“这孩子从小就被爷爷奶奶一直宠着,就是要天上的星星,爷爷奶奶也设法弄到。所以,任性得很,做什么事情都只顾自己,很少想着别人,性格也比较内向,唉!我真不知道该怎能办。”我对她说:“不要紧,这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我们会想办法慢慢教育她如何关心他人的。”她的爸爸妈妈才半信半疑地离开了学校。  相似文献   

4.
新闻宣传“规定动作”不能犯忌和失手 ,“自选动作”可在求新、求变、求鲜、求活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徐慕玲 《学语文》2005,(5):47-47
初中课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这么几句话:“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其中的“更”字教材注为“进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41页)也相应地将“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译为:“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6.
小玉  家碧 《母婴世界》2014,(2):124-125
轩轩今年4岁,出生到现在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极少见到父母。轩轩的父母也很无奈,尽管物质丰裕但就是没有时间看顾好孩子。像轩轩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我们还习惯将“留守儿童”的印象停留在外来务工人员身上,殊不知这样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无所谓”和“没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它们意义相似, “无所谓”是不在乎,没什么关系。“没关系”是不要紧,不用顾虑。它们都是三字结构的动词性短语,有较浓的口语色彩,都能在是非选择句中出现。如:  相似文献   

8.
《吉林教育》2007,(7):11-11
对未成年人“心”的关怀应该加强。孩子摔伤了、骨折了是看得见的,父母老师心疼,但这是短痛;孩子学坏了,关系的则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てぃゐ”是日语持续体的标志,由于前面接续动词种类的不同,造成其用法复杂,难于掌握。汉语主要用动态助词“着”表示持续意义,那么,作为持续体,两者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联,从对照角度出发,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对译实例,探讨“てぃゐ”和“着”的语法意义,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通过比较,希望对日语教学和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语教学重感觉、轻逻辑,重体悟、轻体系,重随机、轻确定,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弱点。伴随着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人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建立较为科学的语教学体系。然而,语的学科特性(如综合性、感悟性、人性等)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自然学科或少数社会学科那样,构筑起严密的逻辑框架。我们在强调“定”的同时,也应重视“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定”与“变”的关系,才能不走极端。批判传统而不抛弃传统,继承传统而不因循守旧,引进新术而不食洋不化,借鉴他人而不失却本步,这才是我们课改应取的态度。怎样处理语课改中的的“定”与“变”呢?  相似文献   

12.
王佳 《家教指南》2005,(8):57-58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定。从1949年起,将每年的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足见对家庭的重视。但从本文选取的一组黑色的镜头。却使今年的“国际家庭日”充溢着血腥的气息,震颤着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近日,重读了本刊第2期所刊发的杨冬梅老师的文章——《味在读中浓情在读中升》。文中,杨老师以约匕京的春节》一课中的“除夕”语段为例,强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初读,感受除夕的印象。自读,走进生活化情境。再读,感受除夕的热闹。不可否认,杨老师所举的语段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学,在“读”中,除夕“味”浓了,感悟“情”深了——这是“得意”。  相似文献   

14.
“孝”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美德,这种美德一直轻轻地荡漾在我家。 我爷爷84岁了,奶奶74岁。他们的牙齿都只剩下两三颗,脸上布满皱纹,如同一条条小鱼。爷爷走起路来颤颤巍巍,需要靠轮椅做帮手。爷爷奶奶有三子一女:大伯、二伯、姑姑和我爸。平时,除了大伯,其余的子女都不在爷爷奶奶身边,但他们都牵挂着自己的父母。  相似文献   

15.
《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16.
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好孩子。爷爷奶奶夸我“懂事”,爸爸妈妈说我“不用操心”,老师在评语里经常写“该生学习认真刻苦”,在同学们眼里,我更是龙头老大,成绩令人羡慕。可是,我要说这只是我的表面,一个我并不喜欢的“我”。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我深深地讨厌“好孩子”这三个字,是它让我有好多事情不能做,好多快乐得不到。现在,我只能在记忆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17.
何雨芯 《现代语文》2014,(12):41-43
对含“更、还、要”的三种“比”字句,即“A比B更X”“A比B还X”“A比B要X”的语义特点及预设语境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语义特点,并分析它们的预设语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他们的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不理想,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