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不动脑,长期以来是一大问题。每当论及此事,许多教师常常是责怪学生学习不积极,“启而不发”。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与体会,感觉到不是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启不得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启”者,打开也。教师的教,一定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脑子活动起来。我们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掰”与“摘”、“捧”与“抱”的用法,问学生:“掰玉米”为什么用“掰”不用“摘”呢?“摘桃子”为什么用“摘”不用“掰”呢?学生的小脑筋开动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学生说:…  相似文献   

3.
向树林 《教育艺术》2000,(12):11-12
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与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先有教师的“善教”,才有学生的“乐学”。反之,学生就会视学习为苦事,甚至产生消极、对立、厌学的情绪。在“善教”与“乐学”之间,“善教”是前提.“乐学”是目的。没有老师的“善教”,何来学生的“乐学”?  相似文献   

4.
“变”和“不变”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中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在教学中,利用“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可以在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并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常常把“作文”称为“写作”。其实,“作文”和“写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写作”一般是指文学创作或著书立说,“作文”则是青少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写作基本训练,是学习写文章,所以又叫“习作”。“作文”与“写作”,起点不一样,要求不一样。作文是学步,写作是迈步,有高、低之分。作文训练的实践证明:分清了作文与写作的差别,按照“学步”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有成效,就成功;反之,还未“学步”就要学生“迈步”,违反实践规律,要求学生或放任学生“创作”的,就少有成效,甚至没有成效。所以,我们在明确了作文训练的根本性质之后,还必须明确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于“导”服务于“学”,即,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促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一、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要求,其目的在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上课开始,教师对学生说:“过去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  相似文献   

7.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8.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从“应试教育”的“灌”、“抱”、“统”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精“导”多“让”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 :  “精导”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  精“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导演” ,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拓展思维的启迪者 ,质疑问…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地方,却被老师“抢”去了。此类情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因为从表面和眼前看,教师“抢”去的是学生某次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教师“抢”去的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权衡利害,这种“抢”法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与这种“抢”法相反的是太原十中韩柔老师的“五让法”:书本让学生读;创见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其实“五让”也好,“十让”也好,可贵之处就在几个“让”字上。它同前面提及的“抢”字针锋相对;它击中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揽一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在复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内部的纵向学习过程是由“动”和“静”两个不同环节的循环构成的。因为“动”是由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教学;“静”是学生自己进行独立学习。因此有人认为“动”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场所”;而“静”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天地”。居于这种认识,“动”成了教师讲的代名词,“静”和学生的做变成了同义语。这种认识对于掌握复式课堂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学生行为上的“不是”都是有原因的,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准确分析学生的“不是”之“是”,才能转变学生的“不是”,抑或容忍、接纳学生的“不是”。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定点”.即定“内容点”、定“问题点”、定“范围点”。为解答问题做好一切必要准备;所谓“定性”,即定问题的“性质”,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最终还是通过学生对问题回答的答案进行评判,通过对问题的“定性”,引导学生把握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深度,从而做出准确、规范的答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定点”、“定性”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紧密联系的,在实际运用中要综合运用。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散文阅读中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题目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田齐波 《教育文汇》2003,(12):23-23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通过自己之“口”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身”去感染、规范、引导学生。这里的“身”,实际上是指教师平时的日常行为和内在力量等。教学的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在这个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言传”,更应“身教”,要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示范、去熏陶学生。  相似文献   

14.
有人把指导学生“写什么”比作“开源”,把指导学生“怎么写”比作“导流”。这个比方不仅生动地表明了协作过程的本质,而且形象地揭穿了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而不开,势必使学生如做“无米之炊”;只开不导,也必将溃堤千里,难以收拾。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源”起决定作用,而“导流”也不应抛弃。教师在重视“开源”的同时,应巧妙“导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已成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关健.因此,如何让“自主”与“合作”走进课堂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我要学”的同时还要“我能学”;发挥集体优势,强调“独立学习”的同时注重“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最终达到“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受限于心智发育及知识经验积累,常常出现错误。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查错、纠错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重视错题评讲的“思”“辩”“悟”,通过在错前“思”、预设错点,在错中“辩”、分析错因,在错后“悟”、反思建构等教学策略,设计错题,引导学生辨析说理、在错中辩论、探究分析错因、制订纠错对策、悟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在错题反思中学习、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7.
我担任初中三年级班主任,最感头痛的“考试地狱”又直接地迫在眉睫了。已同家长作了充分商量,也尽可能地考虑每个学生的情况。反复地核准学生提出的志愿,要一直到考试,考试的当天,一直到发表录取的结果,在学生面前我是不照面的。作为教师的“不安”、“焦躁”和“着急”是无法形容的,做时  相似文献   

18.
李峰 《小学教学研究》2022,(18):83-84+87
“道”为“德”之本体,“德”为“道”之功、“道”之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通过“问题情境、已有经验、学习活动、真实体验、师生互动”的有效路径,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成长,在道德认知中提升,在情感体验中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教”“学”同步.就是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教示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20.
“载”、“栽”、“裁”是三个形近字,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部件“”,不同部分是“横”笔画下面的部件分别为“车”“木”“衣”。学生在运用这三个字时,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车”是做什么的,“木”是怎样得来的,做“衣”的人称什么。学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