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空间阅读的图书馆网络公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普及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将眼光投向网络媒体,并使读者成为阅读消费的真正主导者。面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到物理的图书馆来阅读的局面,图书馆有必要迅速与网络化的发展相融合,挥起网络公关利剑,捍卫图书馆阅读大本营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李琳 《出版广角》2016,(21):88-90
网络阅读的迅速普及,除了反映其具备的优势,也暴露了其随意性、跳跃性和碎片化的弊端.而在学校,学生在新闻浏览、文学阅读和论文资料检索等方面越来越依赖网络电子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将网络阅读向纵深化发展?笔者认为,进行批判性的网络阅读是一条较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而数字化阅读率和上网阅读率迅猛增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日趋加快。然而,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互联网运营商、通信网络运营商、电子产品制造商等传统图书出版产业外企业的身影,传统图书出版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消费产品的日渐丰裕,消费产品围绕着使用价值被追加上越来越多的附加价值,本文将这一现象称为消费产品的“膨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本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让阅读成为国民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阅读”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是看(书报刊)并领会其内容。这是其词源学上的基本含义。我们这里更关注其社会动力学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和重要标志。读者用货币购得各类出版物,然后通过“阅读”方式对它进行消费,从中汲取营养,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对象,取得工作业绩。一个人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对书刊等出版物消费得越多,消费得越充分,他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进入到可以十分自由地选择信息摄入与参与的时代,对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活动消费意愿也越来越高。这也催生了各类文化产业板块的兴起,比如游戏、阅读、音乐、体育、游乐园……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8.
家庭规模和构成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人口学因素。利用美国消费支出调查数据,考察近30年来美国家庭规模和构成与纸质阅读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测算阅读消费的规模经济程度,估计不同规模和构成的家庭阅读消费需求水平。  相似文献   

9.
青年群体的数字阅读消费受到主体因素、产品因素、环境因素和决策因素等复杂影响。文章结合数字阅读的产品特点和消费习惯,选择网络意见领袖的新兴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早期阅读经历、数字阅读年限、阅读动机、阅读偏好、阅读意识等主观方面,以及内容质量、网络社群、个性化推荐、产品生态链等数字阅读产品因素和阅读推广、圈层文化、特殊时点等环境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霍华德-谢思和阿塞尔提出的消费行为模型为基础,建立数字阅读消费行为影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不只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由技术变革引发行为、消费习惯等变化,进而催生新产业的复杂过程。受其影响,新闻出版业呈现出自己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移动阅读将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蓬勃发展,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成为生存发展的必需,服务个性化及体验精致化,以社交化黏结用户和通过提升服务、控制能力等措施争夺用户(读者)将成为关键,新闻出版业平台化发展倾向明显,网上阅读付费时代到来等。  相似文献   

11.
陈丹  李桑羽 《出版广角》2021,(13):12-15,37
智能阅读是数字阅读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丰富读者获取信息渠道、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升读者阅读体验、适用于多个场景的特性.智能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将改变既有的阅读模式,从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和内容消费三方面构建智能阅读产业链,实现阅读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智能阅读在阅读环境、阅读主体方面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发深刻.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对图书产品的阅读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阅读的消费特征,即图书交易是全社会图书阅读的基础,对 于社会个体而言,是实现图书交易如购买等付费行为后才 能发生阅读的精神消费。因此,这种阅读的精神消费既具 有商品社会的共性,又具有完全不同于其他消费行为的特 殊性,具体表  相似文献   

13.
张学军 《图书馆建设》2012,(8):62-64,69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及相关标准的成熟,"云"不仅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目前的阅读模式。云阅读具有随时获取、按需使用、碎片化、个性化、知识构建开放化、跨平台无障碍等特点,以云出版平台和云中书店的模式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云阅读引领了"低碳阅读"新时尚,但其阅读工具的普及与改进还有待完善,而且其将使人们阅读的方向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分化。这些变化给图书馆带来了巨大挑战,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图书馆所创造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速读时代的报纸标题编排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信息传递的高度浓缩,揭示新闻内容、美化报纸版面和吸引读者阅读是新闻标题相对稳定的内涵,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快餐式的消费特点,从一般性的“阅读”向“速读”转移.为了真正实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新闻标题越来越明显地在旧有的“可读性”基础之上呈现出明显的“易读性”特征,厚题薄文、引题淡化、竖题禁用等都是报纸速读时代易读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一步释放绘本消费潜力?文章分析了绘本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将图书馆界、教育界、医学界熟知的阅读疗法引入绘本出版视野,通过介绍阅读疗法的理论脉络、原理、机制、国内外应用情况,思考它在开辟绘本新产品板块、提升绘本产品的内涵及附加值、创造与学校教育的接口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激发绘本消费需求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借助它为绘本消费市场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徐丽芳 《传媒》2021,(1):77-78
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行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群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和现象.阅读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其所倚赖的生理基础和其所伴生的消费活动都是物质维度的;阅读是社会成员自组织的利器,但也是开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阅读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阅读,深入、系统地揭示了阅读作为一种复杂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丰富维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跨媒体阅读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分析了四个不同层次跨媒体阅读的表现形式和附加作用,从相关阅读统计数据、青少年媒体消费习惯及出版业对跨媒体出版的探索实践实例阐述了跨媒体阅读的内生需求和外生条件,强调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同时,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和假设性场景来探讨图书馆开展跨媒体阅读服务可施行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书与阅读习惯,也间接促进了城市阅读空间衍生出不同于传统公共图书馆与传统书店的新运作机制与体验形式,以满足新时代的文艺空间消费需求。文章援引比尔·莱恩提出的文化商品财货类型理论,将新时代阅读空间划分为传统书店、准书店、准图书馆与传统公共图书馆四类,分析各类空间的主要特征、生产特点、空间实践价值方式以及价值实现关系等方面的区别。此外,文章聚焦于梳理准书店和准图书馆两类新型态阅读空间的创新运作特征,从产业端重点分析两类新型态阅读空间在基本运作理念、人事成本、空间打造与品牌塑造等方面与传统阅读空间的特征差异性;从消费端探讨新运作机制下体现的阅读空间消费逻辑与需求,并借由上述产消两端探究新时代城市阅读空间的发展变革,希冀给后续相关领域研究者与从业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日常生活表层化、碎片化趋势的加剧,大众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精心阅读到消费体验的转变、严格考证到随意处理的转变、个性化阅读到从众行为的转变等,导致工具理性式阅读心态日趋明显。面对读者主体地位的退隐、认知框架的转换以及图书公信力的降低等问题,使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  相似文献   

20.
宣岚 《新闻世界》2008,(8):74-75
随着都市报越来越成为报业市场的主体,经营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周刊的“集束效应”越来越为广告客户重视,从而顺延形成一股“周刊经济”的热潮。如果经营性周刊能让读者具有定位阅读习惯,它就能诱发读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形成局部的广告促销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