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慧 《新闻实践》2015,(2):86-88
核心阅读:公交移动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如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卖方市场,具有"强制收看"的优势,受众对内容"无选择权"。时至今日,在移动互联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交移动电视正在逐渐失去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乘客在乘车途中更习惯于用手机浏览新闻,刷微博、微信,对电视屏幕视而不见。在新的传播模式下,必须导入互联网思维优化内容与编排方式,才能重新夺回受众注意力。  相似文献   

2.
裴兰 《传媒》2021,(22):53-55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在内容、渠道、介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电视媒体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受众的大量流失、广告收入的锐减及媒介权威话语权的让渡和收缩等.电视媒体需在传播内容、传播模式及经营模式等多方面实行变革,才能赢得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青睐.对此,电视媒体应抓住全媒体时代庞大的客户和信息资源及潜在的技术、多年积累的经验等优势,促进内容、播出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型和融合.  相似文献   

3.
体育频道发展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君  王坦  朱波 《新闻前哨》2003,(9):43-43
在电视媒体大战渐趋白热的形势下,各省级电视台跃跃欲试、谋求转型,许多省级台都纷纷设置体育或体育健康频道。这些频道是专门播出体育节目和具有体育属性节目的电视频道,它是应受众对体育信息及时、连续索取的需求以及有线和卫星技术的运用而导致分众化、专门化传播能力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按播出内容可分为纯动态体育频道和由动态体育加体育性  相似文献   

4.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随着电视节目播出模式的变化,电视受众的收视方式、收视行为、收视需求和互动方式都相应发生了变化。文章在受众分化和媒介融合两个维度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电视受众的流变,提出电视媒体应利用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促使电视受众的回流,产生实际观看行为,并以网络平台优势,融合更多的视频用户,完成其传统观众经营方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5.
周婵 《视听界》2005,(6):65-68
近几年,移动电视在中国,特别是一些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它逐渐成为电视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个发展趋势,展现出了极大的产业发展空间。移动电视的主要载体是公共交通的移动载体和人群密集的固定场所等。笔者以上海为例,选取了上海移动电视行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媒体:东方明珠、DMG和聚众传媒,对它们的特性,如内容供应、受众群和传播效果等做出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笔者对移动电视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并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子出版》2005,(9):75-79
移动电视(TV-on-mobile)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移动电视系统可以在公交车、出租车、商务车、私家车、轻轨、地铁、火车、轮渡、机场及各种种类流动人群集中的移动载体上广泛使用,为受众群体提供精彩实时的资讯类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移动电视技术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移动电视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刘天琪 《青年记者》2009,(22):79-79
从中国启动数字车载移动电视项目以来,车载电视因其独特的传播空间、时间的优势,备受广告商的青睐而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失去对车载电视的新鲜感后,受众因其传播内容的重复、更新速度慢、广告太多等方面对其表示质疑。如何让车载电视更好地引导大众生活,为市民服务,已成为车载电视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我国公交移动电视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从载体上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关于出租车、高铁、航空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文献较少。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公交移动电视的媒介特性、传播特色、传播内容、受众、传播效果、广告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9.
兰州公交移动电视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菲 《新闻世界》2009,(8):117-118
近几年,移动电视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传媒经济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兰州市作为中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公交数字移动媒体也已成为普通市民在户外接触最多的媒体之一。本文通过对近200名乘坐过公交车的兰州市民(兰州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受众)进行调查,分析兰州市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在实际收看效果、节目的设置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刚 《今传媒》2011,(4):154
改版是电视栏目在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性调节,是在渠道过剩、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传播背景下,通过调整和改变电视栏目的内容、结构来引导和满足受众需求,能够引起受众察觉的电视创作、播出行为。  相似文献   

11.
陈刚 《报刊之友》2011,(4):154-154
改版是电视栏目在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性调节,是在渠道过剩、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传播背景下,通过调整和改变电视栏目的内容、结构来引导和满足受众需求,能够引起受众察觉的电视创作、播出行为。  相似文献   

12.
动众,即移动中的受众,或者说是接收移动媒体信息的受众,是随着移动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普及而诞生的受众群,它包括乘坐具有移动电视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列车等的乘客(司机和乘务员在接收移动媒体传播的信息时也成为动众),在移动环境中接收广播信息(如公交车上的广播听众)的受众也算是动众。最典型的动众是公交车移动电视的受众。  相似文献   

13.
公交移动电视,是在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安装在公交车上的移动新型电视,它变传统电视的固定性为移动性,它的出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正在逐渐成为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媒体。一、公交移动电视传播的受众特点公交移动电视从产生到现在仅仅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它的迅速发展,与其自身的传播优势是密不可分的。公交移动电视具有强制性、移动伴随性、传播内容短  相似文献   

14.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出现播出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受众需求变化、内容老套、互动性差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拓宽新闻传播途径;创新表现形式;发挥新闻的组合优势;强化新闻内容思想深度;有效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互动。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0):42-45
移动互联网已经打通了电视、PC、移动终端的屏幕壁垒,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接触形态和内容消费习惯,"第二屏"正成为电视观看的新体验。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电视媒体必须冷静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合理的"第二屏"设计才能在新的媒体生态中稳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媒体营销是利用社会化媒体传播和发布的资讯而形成公共关系、客服维护及其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包括 twitter、博客、论坛、微博、微信、SNS 社区、facebook 和youtube等形式。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的是互动、互助、交流、合作,对每一个参与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的成员都要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分享信息,从而实现共赢。实际上,电视媒体营销也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或称眼球经济)。而新型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与共享性,渠道的即时性与交互性,以及移动便携性等特征,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电视媒体,改变着受众的收视习惯,转移着受众对电视的注意力,电视受众的人数在逐年流失。受众的流失意味着电视影响力的下降和商家广告投入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周扬 《声屏世界》2006,(1):24-26
2001年2月,新加坡在1500辆公交车上安装了移动电视设备,为150万人次的乘客提供移动电视服务,成为亚洲第一个开通移动电视的城市: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正式开播。上海成为全球第二个、中国第一个开动移动电视的城市;2003年10月1日,长沙移动电视信号测试成功:10月18日,为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量身打造的电视专题节目——《五城资讯》正式播出。长沙移动电视成为全国第一个播出自办节目的移动电视公司:2004年5月28日,作为”科技奥运”和“数字北京”一部分的移动电视在北京公交车上试播成功:……  相似文献   

19.
移动电视是近年内我国新出现的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它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电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人们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汽车、轮渡、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如固定电视般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移动电视节目目前主要以新闻、资讯以及娱乐节目为主,通过早、中、晚的各个时段滚动播出。  相似文献   

20.
北京公交移动电视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介绍了北京市目前的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分析了北京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和传播内容,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