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在华教会学校从西方教育观出发,将新式体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美国教会学校在开展体育的过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成效,又由于国情不同遭遇了一些特殊阻碍。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是早期中美文化交流中最为显著的渠道,因此本书作者王立新所申论的内容,是当今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国内举行过多次关于美国在华教会学校的研讨会.美国教会组织也曾差人来华搜集有关教会学校的文字或口述资料.与此同时,中国和美国学者也写出了若干关于美国传教会在华文教活动的专著.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有些留学美国的学生回国收集老一代留学生的经历.当然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和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教会学校毕业生,但老一代的留学生中从教会学校出身的为数不少.以上学术研究活动正表明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美文化关系史上据有一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期英语教学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的英语教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9世纪初叶传教士来华传教使中国人开始接受英语教育;教会学校在华的竞相设立使英语教学开始起步;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兴起使得英语教学渐渐步入正轨,并初具规模;赴美留学归国人员大批从事教育活动为英语教学的中国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会教育与中国人自办教育的长期共存和并立构成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双体"结构。在清末新政推行之前,教会教育在中国的新式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新式教育建立起来,教会教育受到治外法权和传教宽容条款的保护,与中国人自办的新式教育并存。民国时期,中国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高涨,经过收回教育权运动,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开始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双体"归于"一体"。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沂蒙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沂州府所属各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招收教徒和非教徒子女授学,宗教是必修重点学科,此外开数,理化,外语,体育,实验等课程。初办时,少收或不收任何费用,后收费越来越多。教会粉学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一些沂蒙人因到教会学校就读而信仰了基督教,很多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成了洋奴和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但教会学校也扩大了西学在沂蒙的传播和西学对沂蒙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沂蒙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先决条件。追根溯源,其产生主要有三条线索与路径,即起源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清末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及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萌发状态的海洋教育活动大多体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包括教材编撰、课程内容安排及具体活动。从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到晚清新式学堂,再到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因素与内容逐渐增加与丰富,它们是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创建于1864年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渊源颇深。文会馆实施分斋教学,具有递升性、分科类的特点,被视为分科型大学的雏形。在教学过程中,文会馆吸收西学教材,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把握中国人学习特点,编辑出版西学课程用书,不但为教会学校使用,也为晚清新式学堂采用。文会馆秉承"完全教育"理念,重视中学与西学知识的讲授,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流向教会学校,且为清廷官办新式学堂充当西学师资。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它们经过产生、发展进而走出成熟。教会兴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布道,或称之为“以学辅教”,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展示了新式教育的美好前景,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作为窗口,开风气之先,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实践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和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等新生事物首先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继而向内地推进,中国传统教育受到冲击、发生动摇,出现近代化的发展趋势.绵延中国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取代而走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郭卫东 《教育学报》2007,3(3):91-96
特殊教育是世界入近世以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一大表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中实为前驱先路。先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夫妇创“澳门女塾”,部分以盲女为教学对象;继而,是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William Murray)于1874年在北京建瞽叟通文馆,开启近代中国正规盲教育的门扉;再有,是美国传教士梅理士(Charles Rogers Mills)夫妇于1887年在登州设聋哑学校,创中国最早的近代聋哑教育机构。自此,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近代特殊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入世界上残障人数最多的国度。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源头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开展的教会教育。在民国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教会中学魄一外语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称得上是一枝独秀。教会中学的师生构成、教学方法等呈现出与。国立及其他私立中学所带同的特点。因此,研究民国外语教学状况,教会中学当是重要的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14.
美国第一位来华医药传教士伯驾在广州设立了眼科医局,在为中国民族施教行医的同时,传播基督教义,开创了医务传教的方法,并组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务传教会———“中国医务传教会”。伯驾的医务传教活动,促进了广州的西医事业的兴起,也为美国政府侵略中国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15.
1844年创建的宁波女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史料,学界对于该校的研究相当贫乏,基本史实不清,旧说误说层积。论文在较为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辨出学校的创办者是西方来华的首位独立女传教士,被时人称为“马利姑娘”;宁波女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会学校,而是一所英式的慈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该校最早引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新方法和导生制到中国;教学内容上,大致沿袭了英国慈善学校的课程,但也做了修改变化。此外,宁波女塾的办学模式在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所设立的学校中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近代教会中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也享有一定地位。文章以历史发展的顺序为线索,揭示了近代浙江教会中学的发展历程,对于增进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认知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卫礼贤是19世纪90年代由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他在华20多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成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是二十世纪初叶蜚声欧美学术界的著名汉学家。他和他在汉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杰出的学术成果在中国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尊敬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天主教、新教对近代豫北社会早期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主教和新教(主要指加拿大长老会)来到豫北地区后,为了传教需要,自身在不断地转变和调适,它们采取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手段,用文化教育、医疗等活动引起社会的注意,多方面介入豫北的社会生活,客观上促进了豫北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通过论述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在豫北举办的教育医疗事业,分析二者对豫北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这一进程的影响,从而更为客观地来了解近代豫北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教会学校登陆中国,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教会学校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方面为帝国主义侵华充当了化工具,另一方面在宗教的旗帜下,也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