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 ,使人们生活舒适、健康长寿。但环境污染、体力活动减少又使人们精神紧张 ,高血压、心脏病等“现代病”发病率增长较快。而合理的、科学的体育运动正是预防和治疗“现代病”的积极有效手段 ,因此体育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体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并伴随着每个人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即由学校体育到终身体育。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 ,学校教育又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工…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体育对增强情感、树立信念、规范行为、培养习惯和提高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体育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更培养正确的道德观.而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学生乐于接受,所以就德育的渗透性来说,体育活动有着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初中体育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体育教育的途径除了课堂教育外,还有课外活动,主要包括体育讲座、游戏、体育录像和社团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健康体魄,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勇敢精神、道德情操、文明行为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需要我们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秦建军 《教师》2014,(28):9-9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的同时把道德教育贯穿在各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赵铭坤 《教育艺术》2021,(3):52-52,55
现今社会,世界经济及科技都发展地非常迅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使得高素质顶端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所有为人师者的期望。体育这门曾经不被重视的学科,在当今的义务教育中已演化成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学科,有好的身体,才有充分的精力去学习其他学问。而德育作为其他各育实施的动力基础,应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中。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归纳出一些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发挥其能力和天赋。社会和学校对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德育、美育等传统教育范畴也进行了新的界定,而德育始终是被关注的核心。学者认为,道德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是:形成适应社会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完全是通过政治活动、政治课来进行的,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教学,因其本身的专业特点以及特殊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较之于其他学科更直接、更具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1.
姜华 《考试周刊》2009,(9):177-177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教育功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体育游戏对于人的锻炼效果是全面的,在小学阶段它能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事物,增强体魄,促进智力发展,陶冶情操,在道德方面对学生也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与作风.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在小学阶段使用游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我们如何利用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游戏的普及性寻找最佳教育路径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非常普遍,它可以用在任何一个项目中,这是普及性的特点之一.比如,可以运用耐久跑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可以在足球、篮球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精神;可以在器械体育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精神.而且,在小学的各个年级都可以使用游戏,不论是男生女生都可以,也不必担心他们的身体能力.体育游戏的普及性的第二个特征是,无论在哪一个游戏中,都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队列队形的游戏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指挥、行事干净利落的作风;在自然地形跑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野外适应能力;在定向运动中,则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动脑思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李君 《职教通讯》2012,(5):79-80
在分析中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将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6.
贺俊锋 《考试周刊》2013,(7):104-105
体育特长生在每所学校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对他们的教育效果如何,反映出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当今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结合体育特长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体育特长生,在教学和训练中循循善诱,言传身教,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进行合力教育。  相似文献   

17.
蒋荣顺 《成才之路》2011,(35):19-19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学校教育怎样变化,体育都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育"中的一部分,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然而,体育的各种功能的实现,都是通过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也同样加强了社会、生理、心理等素质教育,注重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于体育之中。坚持严格要求和耐心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形象化、故事化的方法,结合教材的实际,以表扬为主,循循善诱。从体育教材的性质来看,  相似文献   

20.
任天燕 《教师》2013,(6):11-12
本文针对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追根溯源,由标治本,论述了体育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采用适应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标准的具体措施,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优化管理模式、善用情境教学等手段,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体育文明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