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文浅教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的大修订教材和课标实验教材,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如何来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备课要深入(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  相似文献   

2.
李新喜 《小学生》2010,(11):34-34
人教版的教材和苏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备课要深入研究1.1深入钻研文本,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办公室里,常有老师抱怨: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从老师的抱怨中,我们能窥见“浅文”的一些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笔者以为,浅文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浅文该如何深教?  相似文献   

4.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5.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原本静止的语言符号,按语义单位组合后准确顺畅地读出来,使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要与文本深人对话,学生还需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先于阅读教学。教师的文本阅读包括两个层面:"裸文"阅读与课文阅读。"裸文"阅读是教师分别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课文阅读则是教师与编者、以学生身份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由"裸文"到课文的阅读是一个由放到收、深入浅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和文学语言意义的未定性,为创造性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阅读教学带来了难以把握的困难。面对作品,不少教师感到难以下手,致使教学中的对话或失之过浅,或失之过深,或失之过偏,甚至出现了远离文本的虚假对话、胡乱对话等无效对话的现象。怎样才能保证与文本的对话扎实、深入、高效呢?我认为,整合文本的“创造”信息是促进有效对话的捷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有人将语文教师的教材钻研与教学方式形象地分为四种类型:深入深出,学生听得费解;浅入深出,教师喊得太累;浅入浅出,学生一知半解;唯有深入浅出,才能教得扎实,学得轻松。如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呢?我觉得只有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与传授方式的“浅出”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入了部分具有思维价值的难课文,这些难课文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如何看待这些难课文,难文该如何教学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从备课要深入、教学要浅出两方面探索难文浅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文本、作者、同伴、自我四个维度,对什么样的课是优课进行探讨.结合具体课例指出,优课要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以学生的视角仰视文本,确定教学目标,并于对话断层处重组教材,开发源于生活滋育生活的课程资源,于板块推进处设置任务,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主观开放处合作探究,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课文题目往往是课文的文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题目有限的文字中,充分开掘教材中的言语教学价值点,用或增或减,或异或同,或深或浅等手段,在理解、运用中填补题目信息的空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教师怎样才算是真正地与文本、与学生对话呢?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来自教者本身对文本研读的程度.研读不单单是读一下课文、看一下教参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文本本身,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多方地搜索和研究,以求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经典之作,内容明了,情节流畅,文中的爱国之情炽热而浓烈.以往教这篇课文,我每次总有不少的遗憾,觉得学生参与深度不够,一直在文本外围打转,虽然也能明白文章的内容、主旨等等,但总觉得犹如隔靴搔痒,学生无法真正走进文本,深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阅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和途径,而文本中的文学作品则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因此要想发挥文本的最佳效能,教者就必须在学习课文伊始,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学习语文,重在感悟,而感悟就需从与作品对话开始。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一篇新课文前,我总喜欢捧着课文默默地读、品。如果课前阅读文本时没什么感觉,上课也就常常语言僵硬,与学生对话不是失去方向就是失去引导的灵感。而阅读时每有心会,常常意味着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即将产生。一个优秀话题应当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课堂支撑力:开放,足以深入展开,形成稳定的教学板块;二是思维激发力;  相似文献   

16.
郑春 《小学教学研究》2009,(9):24-24,26
复述课文并不是简单、机械、不加思考的背诵,而是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个性化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为此,教师在激励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把握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情节线索、词句含义等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定适宜的复述方法,让复述成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成为内化文本语言的重要渠道,成为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对话实录: 何立新:文本解读,无论是个性化还是创新性,以至于是批判性,我们都得尊重文本的确定性.文本的确定性是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原本意思,有着创作时的原始冲动和那个时代氛围的烙印.我们刚才的课上,教者和孩子一同和文本进行了对话.和文本对话不单是师生与文本对话,它更是师生与文本的作者、与文本的确定性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刘红 《成才之路》2013,(21):60-61
自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以来,语文教师备课出现浅层化,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表面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读教材、深读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课改,与文本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都是教师钻研教  相似文献   

19.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先生》一文内容较易理解,是一篇浅文.而学生阅读后从作品的选材、组材、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文章笔法等多方面提出了疑问,使文章有了深教的必要.将初次阅读文本的认知冲突作为浅文深教的起点;围绕主问题设计问题群,以问题群作为解读文本的支点;适当地补充背景材料,在时代的语境中理解人物和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现实意义是浅文深教的原点;最终落实在朗读上,运用默读、齐读、个别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