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醒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30日)撰文认为,批判是学术的生命,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在我们的学术会议中理应经常听到批评和反批评的声音,在我们的学术刊物上理应能够经常看见批评和反批评的文字。遗憾的是,当前学界批评的声音弱了。究其原因,在学人方面,除了缺乏敏锐的批判眼光和强劲的批判能力外,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颜元的读书观经历了两个阶段、三种状态的转换,这也是他以学术批判促进自己学术建构的发展路径之一。颜元的学术批判思想和实践对我们当今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术批判要坚守公正性、针对性和建设性。  相似文献   

3.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与学术批判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学术批判而具有学术批判意蕴,学术批判表现于学术研究的起源、过程、创新及特征之中。以从事学术研究为志业的研究生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批判素养,这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具体而言,研究生须具备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吸纳能力、辨析能力、鉴别能力及选择能力。因此,要通过培养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成果的吸纳能力、辨析能力、鉴别能力及选择能力来不断增强其学术批判素养。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把理论系统的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主张科学知识依靠人的批判理性而发展,猜测和反驳成为学术的基本方法。其所具有的学术创新功能是:信奉怀疑与批判是研究过程的本质,消解迷信学术权威的教条主义,还原人人都是研究主体的学术生态环境;其所引发的学术价值取向是:实用与创新是学术的逻辑起点,学术自觉与学者自立是学术的基本人格,“批判问题”与“容忍错误”是学术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学术批判反思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之一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出发,探究提升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策略。文章首先对大学教师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继而论述了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对于提升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意义,最后讨论了提升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因素,培育了不满当时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批判活动.而清代中期兴盛起来的学术总结活动,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历史批判思潮,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清代学术总结活动也可看作是明清之际史学中历史批判的理性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延续.所以,历史批判与学术总结是明清史学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学术批评一方面显得有声有色,但另一方面却显得有气无力。原因在哪?人们都在反思。其实学术批评界自身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学术批评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问题等等。特别是在迈入2005年后,学术批评是向体制内转还是继续保持体制外,抑或内外结合的批判?学术批评的效用究竟应该从何体现?通过学术批评如何促进我国学术繁荣?现将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30日刊发的一组文章,择其要推荐给读者(标题编者加),以期对这些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达成共识,携手共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学术争论和学术批判氛围建设、学术整合机制建设、学术应用机制建设和学术传播机制建设五个方面对高等学校如何发展学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曹旭 《教师博览》2014,(6):38-39
<正>王运熙老师很低调,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蔼然"长者,谦谦君子,即之也温。其实,作为他的学生,我们都有点怕他,因为他在"蔼然"、"平和"的外表下面,内心有一股学术的精光。我第一次见到他,就听他批评某个名家,让我很吃惊;他会参与报刊上的学术争鸣,也要求我们参与。他上课的时候说,学术争鸣是他论文题目的来源之一。他的思想像剃刀一样锋利,虽然批评的话轻声轻气,语气温和,但只要经他批评轻轻一碰,问题就会出血。王老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做学问是天下最老实的事,如有不老实的地方,就怕王老师的镜子照。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深受大众文化、科学文化、学科"割据"文化等影响,大学教师的自我批判精神逐渐弱化.大学教师理应通过坚守对高深知识的理性探究、守护学术自由等举措强化自我批判精神,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素养,培育健康的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学术批判的含义及特点,学术评判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探讨教育研究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需要怎样的学术批判精神,以及怎样通过重建生活方式来造就具有合理学术批判精神的理论主体,旨在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推动教育学术研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教授和学生冲突的风波尚未平息,教授和教授间的口水仗又惹人注目,季广茂和钟华两位学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论战被炒得沸沸扬扬,本应属于正常状态的学术批评演变为一起超出学术范围的"社会事件",由学术事件到"社会事件"其间,学者的个人风度表露无遗,更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高校教师对学术批评的态度,进而也引发了我们如何看待高校学术批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士林教授的《先验批判》(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1)核心是诗性智慧 ,立足点是理性机制。该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先验批判与理论创新” ,下篇“先验批判与学术转型” ,虽然只有 10万余字 ,读之却使人产生一种厚重之感。在这一专著中 ,作者客观冷静地反思当代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深刻细致地阐述了“先验批判”的缘起、现代性内涵、实践性的运用。读罢全书 ,感到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视界的融合纵观全书 ,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学术修养造就了其视界的融合。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对当代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以大学术史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我国翻译作品质量不高的批评性文章时常见诸学术刊物,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周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对于翻译质量的批评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批评译者的。翻译批评也是学术批评,学术批评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我们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也不利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姚文放先生的新著《当代审美文化的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眷注于“批判”的思维方式,以美学的新话语和新视野,去考察当今的审美文化,将批判的美学和美学的批判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诞生了当今中国意义上的学术批判和文化批判,是为美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学理性质的批判意识构成了《当代审美文化批判》的一个鲜明的理论特征。众所周知,康德最早为“批判”这个概念规定了分析、推理、考察、反思等哲学内涵,使其提升为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沿循着康德的“批判”的思维路径进一步前行,它着力于…  相似文献   

17.
伍铁平先生学术批评与批判方面的文章在推动我国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阅读伍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有感于我国语言学著作翻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总结归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不端或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国学术界的消极影响乃至危害,提出了语言学译者应具备的素养及应达到的境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伍铁平先生学术批评与批判方面的文章在推动我国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阅读伍先生《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有感于我国语言学著作翻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总结归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不端或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国学术界的消极影响乃至危害,提出了语言学译者应具备的素养及应达到的境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术自由是学术活动中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以往主要是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认识论的角度论述学术自由的原因 ,因而也自然地认为坚持学术自由就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学术成果。但本文并不以此为主题 ,而是引介了知识批判的基本观点 ,对学术自由与学术研究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 ,认为要对知识与知识分子进行反思 ,要重建知识 ,重新解读知识者的职责。因而文中陈述了知识批判视域中的学术自由的基本理由与立场 ,并针对知识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的新背景 ,讨论了学术自由要坚持本土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批判概念的涵义,在西方思想界是自明的,但在中国一直晦暗不明;而且批判概念在中国曾被歪曲误解得面目全非,人们甚至把被误解的批判当作本来涵义的批判,至今对批判概念的本来涵义懵懵懂懂.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亟需我们恢复哲学批判概念本来的、合理的内涵,开展正常的批判和发挥哲学的批判功用.哲学的批判是一种形上批判或元批判,其涵义是批判的本来涵义.对哲学的批判概念的本来涵义作了探讨性的诠说,大致廓清了哲学批判概念的基本义域,并由此对这一概念作了界说.诠说和把握哲学的批判概念,对于合理、恰适地发挥哲学的批判功用,进而开展其他领域的批判,以及促进和繁荣学术事业,均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