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振祥 《新闻界》2012,(9):37-41
新媒体传播极大地释放了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意识。新媒体以共生互动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进行道德感知、推理、判断、实践和反思提供了多元"拟实"场景与资源,给青少年道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以浸润式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2010年开始,中国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最多的国家,不仅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继续一路高歌,高新科技与媒体相结合的"三网融合"也初露锋芒。但是新媒体在便利受众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使传媒环境凸显后现代化趋势,向去中心化、泛娱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后现代传媒环境下,道德价值体系是解构还是建构、选择标准是"义"还是"利"等问题给新媒体营造良好道德环境设下重重阻碍。本文结合伦理学的相关观点,为新媒体影响下的后现代传媒环境道德重建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实 《新闻通讯》2014,(7):38-40
新媒体为社会个体追求娱乐提供了便利。娱乐新闻的接近性、愉悦性、审丑性使得受众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度及讨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在微博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娱乐性事件,并不断上演着全民狂欢的局面,事件发展期间甚至出现了用户对事件内容、当事人的随意调侃、谩骂等恶性行为发生。本文基于对微博传播的娱乐新闻表征传播要素关系分析得出用户的UGC再生内容模式,且其作为对受众道德认知的表征对用户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行为及现实生活的建构路径及产生的不良影响、现实误导分析,以及提出因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伴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技术的助推下,新闻媒体在传播上更加注重快,在生产流程上更加简化。为了抢到“第一”“独家”,博取受众眼球,导致虚假新闻不时产生,进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注重新闻道德伦理建设,不能为了抢发新闻、追求眼球效应,而忽略了媒体自身的职业底线。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媒体时代,加强媒体新闻道德伦理建设,应成为媒体界的共识和自觉遵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孟立永 《新闻战线》2015,(7):114-11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评价模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新媒体导致的道德问题也纷至沓来。针对新媒体产生的道德困境,应坚持无伤害原则、自主原则和客观公正原则来建设媒介道德,同时也应加强新媒体的主客观环境建设,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媒介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道德构建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媒体道德构建的重要性入手,论述媒体道德构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构建媒体道德有关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雯雯 《新闻世界》2013,(8):146-147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广泛,传播效果更加突出。但是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导致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愈加明显,我们要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重新定位和思考,并提出措施以达到道德示范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已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出版业的经营模式、管理策略以及人才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出版业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传播学为视点,总结了新媒体传播的五大特点,分析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并提出在新媒体出版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出版业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网络移民”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名词,文章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媒介特征、内容要素、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移民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网络移民现象对新媒体行业、受众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受众行为研究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网络明星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情况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很多网络明星通过放弃道德底线而成名,他们的所得大于付出,因而有人不断力图通过冲破社会的道德底线走红。这种情况对社会运行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为了减少通过放弃道德底线成名的现象,政府、相关行业、受众应该明确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共同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3.
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诞生,使得深挖新媒体的道德教育职能,高效地利用新媒体为高校道德建设贡献力量,成为当前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重心。在新媒体为主导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渐渐加强,各式各样的网络应用普及性极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标准、社会观、价值观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特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成为了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齐兵 《新闻爱好者》2012,(20):28-29
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数字媒介可以通过整合信息形态的方式重新组合人类的视听感官,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时间和距离在新媒体时代都不再受到任何限制。由于每个受众的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在以媒介信息为载体的人际传播中必然会产生交流障碍,从而导致群体归属感流失。本文以目前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为例,探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对受众归属感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瑛 《新闻爱好者》2012,(10):28-29
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数字媒介可以通过整合信息形态的方式重新组合人类的视听感官,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时间和距离在新媒体时代都不再受到任何限制。由于每个受众的知识构成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在以媒介信息为载体的人际传播中必然会产生交流障碍,从而导致群体归属感流失。本文以目前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为例,探讨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对受众归属感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受众研究(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概念,和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几乎可以说是以新闻和媒介伦理的强烈关注和争议开端的。以移动互联为主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新闻伦理道德形成了各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大量刺激性信息、心灵鸡汤类文字以及标题党正在迅速攫取受众的注意力,严肃、理性的报道颇有"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之虞;另一方面,传统纸媒的经营困境也成为一部分媒体人放弃新闻理想,调低道德底线的理由。有鉴于此,我们对2014年传媒伦理事件进行梳理(本文未注明年份的表述均为2014  相似文献   

18.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阅读方式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化革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新媒体阅读满足了受众的公共信息需求,本文以新媒体阅读对受众思维的影响为视角,探讨新媒体阅读方式嬗变对公共信息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移动新媒体在智能媒体融合时代,显示出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突出的便捷性,在满足受众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打破了时空的局限。移动新媒体写作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时间、传受双方关系和阅读方式上,与传统媒体的写作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本文将以移动新媒体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移动新媒体写作在时间、传受双方关系以及各种方式上对受众社会生活产生的改变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