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发展的历史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1874年位于北京甘雨胡同的启明瞽目院——盲教育(即现在北京盲校的前身)。1887,年,在烟台的登州(现蓬莱)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聋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有人倡导智力落后教育,但并未建立弱智学校。那时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通过特殊学校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只是在个别地方有短时间的师范班。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远程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缺少统一的资格准入标准等问题,需要对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基于借鉴远程教育的相关经验,并结合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特点,通过建立统一的特殊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将对高等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等手段,推进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师资是关键。通过分析国际融合教育发展对教师培养体系改革的影响,发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讨论,并对建立符合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实际的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思考与探索,培养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是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薪 《宜宾学院学报》2009,9(7):123-126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平等参加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特殊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使命。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薪 《宜宾学院学报》2007,7(7):123-126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平等参加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特殊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使命。如何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在三年内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为了实现康复服务目标,急需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一支康复类专业人员队伍,并针对人员的专业类型、专业水平、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工作内容、服务方式、培养培训等诸方面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以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师资队伍的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一直是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自1874年我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直到现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一直以特殊师范教育为主.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在终身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化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带有一次性、终结性的职前教育特色的特殊师范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需要转变为以特殊教师教育代替特殊师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特殊教育师资建设跟随时代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进入新时代,特殊教育师资相关政策体系趋于完善,师资队伍逐渐壮大,质量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师范生培养、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能力水平与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育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基础上,需要关注乡村融合教育教师发展、调整师资结构并打造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历经百年发展历程的白俄罗斯特殊教育已形成融苏联模式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为一体的独特发展轨迹,具有管理体系科学、社会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师资培养理念独特等特点,对我国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以下启示:社会舆论宣传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前提;专业思想稳固的高素质专业师资培养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保障;矫正发展教学与康复中心是特殊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由梅西大学和坎特伯雷大学负责,两所高校建立了面向幼儿教师的培养项目,确立了全纳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设置了基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课程,并以研究生文凭项目为基础设立了多级培养项目。以上培养模式总体呈现以下三大特征:各级项目流通机制灵活,教育实践课程难度较大,教师筛选贯穿培养全程。借鉴以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师资培养现状,为我国早期特殊师资培养提供可资参考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检索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各省、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的文章,通过文献分析,试图在《专业标准》的视域下,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来考察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大趋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其教育对象的复杂性,需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训练技能,因此其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分析其特点,提供经验及启示,以期助推我国特殊教师教育改革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关心特殊教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可见国家对特殊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几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本文对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了比较研究。澳大利亚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 ,其特教师资大多由相应的特殊教育协会进行培训、考核、选拔 ,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中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除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历标准外 ,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非常有限;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师教育都没有为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做好准备;特殊教育和康复机构在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建议:全社会高度重视学前特殊教育;逐步建立各级学前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逐步增列学前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调整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师资是保障特殊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关键,也是“办好特殊教育”的最直接保障。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应对多类特殊儿童不同需求,既能直接从事又能指导融合教育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秉持热忱深厚的特殊教育情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最主要的供给侧,其现有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当前实践对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充分发展及其与普通教育的平衡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的供给侧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切入点。通过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浸润特教专业情怀、优化高校师资队伍,能够提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明平 《考试周刊》2012,(28):21-22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量、质,直接关系着特殊需要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通过文献研究,本文分析了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总结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发展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就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现状做了初步的考察与分析研究,目的是了解目前绥化地区特殊教育师资的现状,以便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措施,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特殊教育专业修养不够;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传统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向全纳性教育、融合性教育发展的趋势下,目前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是很难适应这一趋势的,这势必会影响本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新加坡和中国的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了比较研究。新加坡强调教师资格和培训,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计划。其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也是相当客观的。中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正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特殊教育的教师除了拥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历标准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培养体制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1年国家“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特殊教育体育师资出现短缺现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培养特殊体育师资的经验,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体育师资培养体制与模式,旨在尽快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