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展示,通过具有节奏性的肢体动作舞者与舞台相互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舞者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影响着舞者对作品的诠释。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对其舞台表现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本文通过现阶段高校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未来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提出了有效的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围绕“你喜欢考试吗?”这一话题对小学各年级学生作过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年级越高,学生越不喜欢考试。有的学生论及考试,谈“虎”色变,其中,尤以学习后进生比例偏高。考试作为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多方面的功能,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然而,学生活泼的心灵在触及考试时却犹如一块拒绝融化的坚冰,这  相似文献   

3.
如今,考试依然是作为评价、衡量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那么,该如何为数学测查命好题,发挥考试的作用,体现新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在试题的选择上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在试题的立意上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一、情境性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有价值的数学。何为有价值的数学?即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所以命题时可拓展思路,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题目渗透在具体情境中,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中各要…  相似文献   

4.
<正>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2019版)选收了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它对“惟觉时之枕席”的“觉”字的注释为:“[觉(jiào)]醒。”这里对“觉”字的注音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的同篇课文的注释“[觉(jué)时]醒时”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两种不同的注释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呢?笔者不揣浅陋,试做探究于下,以就正于方家。笔者查阅自己所存的辞书,  相似文献   

5.
作为语文老师,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早上,我都会去教室督促学生晨读。那天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去教室,检查督促学生诵读前一天学过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6.
7.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8.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但是能说出"出水芙蓉"一词来历的人可能不多吧。据说这个清雅秀丽的成语出自谢灵运身上呢!一次,宋文帝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因谏(jian)阻宪宗皇帝奉迎佛骨,被贬至广东潮州。潮州当时还是蛮荒之地,有一天,他坐在书房批阅公文,得知各地灾情频发,心中焦急而又无能为力,不禁心生辞官之意,于是信手写下半副对联:  相似文献   

10.
1989年6月23日,中央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播放了赏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稿件(由刘国正撰稿、方明解说)。播音员在读到“惟觉时之枕席”时,把“觉”字读成了“jué,决”音,联想到不少教师也读此音,而一些颇有权威性的读本又未注明读音,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科院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将来"——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2.
郭象的合儒道为一的“独化论”为那些“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山水诗人提供了理论的框架,谢灵运这位被历代所公认的隐逸出世的崇尚者,便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3.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规律揭示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填数练习:集体练习并讨论后,教师没有出示别的练习题,而是说:“同学们,老师出题你们填了,都填得很好,你们能不能也出些题考考老师呢?”学生立即被教师的话吸引,新奇、自信、面带笑容动起笔来。经同学交流、合作,学生们出的“考题”,难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出现在唐以前文献里的“砍”字不可信,“砍”字当是宋代出现的新字。  相似文献   

15.
说到写自己,同学们脑子里可能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先写自己的外貌,再写基本情况,最后写自己做过的一两件事。可是,读者读了这样的作文能对"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NO!今天,我们就跟着杨老师的"三宜三忌"创新指挥棒,用鲜活的笔墨展示一个全新的自我吧!  相似文献   

16.
罗振玉在《流沙坠简》中将敦煌汉简中的历表类简文称之为"历谱"的说法并不准确。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牍可知,这类历表类简应称作"历日"、"质日"或"日"。从悬泉汉简记载可知,"历日"一词至少在西汉中期已经出现,指朝廷颁行全国的历日正朔。"历日"在秦汉简牍中又自题篇名作"质日"或"日",二者与先秦典籍中的"致日"为异字同义,其本义指以土圭测日影,以求夏至和冬至之时。秦汉简牍中的"质日"类历日属于实用历本,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查阅当年具体月日干支;二是作为人们行事宜忌的指南;三是用于记事。  相似文献   

17.
介红玉 《师道》2008,(7):37-37
一名成绩不错的考生为实现自己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梦想,连续复读两年。今年第三次上考场时,却因心理压力大、过分紧张引发四肢抽搐,不得不退出考试。该考生在走进急救室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年还考!”  相似文献   

18.
上期反思主题如何在教学细节中落实‘语文味’引发了一线教师的热烈讨论。以下三则回音不仅对如何落实语文味有独特见解,还针对反思录中的案例提出了进一步值得思考的问题,并给出建议。现刊发如下,且作抛砖引玉,希望可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寂寞时,我读小说散文,与主人公同悲共喜,见证人世的沧桑;烦闷时,我读老子庄子,与哲人同思共想,超越庸常人生;无聊时,我读诗词歌赋,与诗人同声共气,品尝生命的情味;快乐时,我则随性而读,拿到哪本读哪本……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说文》系统记载五行学说,而释“木”欠妥。对“木”之形音义加以系统分析,发现“木”之字形为整体象形,“木”与“冒”音近却异源,“木”之本义应为“众树之总名”;以甲骨卜辞及相关文献为据,发现五行学说与中国先民木祭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