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将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该实验涵盖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测试等知识点;重点考察了活化剂种类、活化剂KOH与炭化料质量比及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能力的影响。该实验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加深学生对碳排放、碳中和在化学工程与能源利用领域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完全基于生物质资源的活性炭制备与吸附性能探究综合性实验.以生物质热解液替代常规化学品(如磷酸、氢氧化钾或氯化锌等)作为活化剂,以玉米芯或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时间对活性炭吸附量影响不大,浸渍比对玉米芯基活性炭吸附...  相似文献   

3.
依托科研项目,设计了羧基化氧化石墨烯对Cu(Ⅱ)的吸附的研究性综合实验。该实验包括羧基化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和其对Cu(Ⅱ)的吸附性能研究,涉及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元素分析仪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石墨烯材料的制备过程和表征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笋壳为原料,采用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ZnCl_2活化笋壳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为活化温度,其次是ZnCl_2浓度,活化时间影响最小。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是:ZnCl_2浓度为3 mol/L,活化温度控制在400℃,活化时间2 h。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吸附速率控制步骤主要为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均拟合较好,吸附过程是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5.
选用市售的2种活性炭纤维样品作为吸附剂,在模拟甲苯废气环境中进行了甲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4.998 8g活性炭纤维1#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6 079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4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41.85mg/g;1.703 5g活性炭纤维2#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2 718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30.90mg/g。该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校、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和表面吸附理论,而且针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作为环境类专业的综合实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笋壳为原料,采用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ZnCl2活化笋壳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为活化温度,其次是ZnCl2浓度,活化时间影响最小。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是:ZnCl2浓度为3 mol/L,活化温度控制在400 ℃,活化时间2 h。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吸附速率控制步骤主要为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均拟合较好,吸附过程是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7.
茶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话题,以茶产业剩余物——乌龙茶茶梗为材料与工业活性炭为原料、硫酸亚铁、柠檬酸为添加剂,复合制备出具有独特吸附功能的材料。然后采用正交设计实验分别比较了不同添加剂、不同配比复合材料对苯、氨水、以及甲醛的吸附性能,从而来确定出最佳的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1)在最优条件活性炭含量为80%,硫酸亚铁含量为4%,柠檬酸含量为0%时复合功能材料的吸附性能最佳;(2)加入适当添加剂有利于提高苯吸收值、甲醛吸收值,是制备较高活性炭和茶梗复合制备复合吸附材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核桃壳制备活性炭方法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废弃核桃壳为原料,用磷酸活化法制备粉状活性炭的实验方法及其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废弃核桃壳在氮气保护下,以每分钟升温10℃的速率加热到400℃进行预炭化,再在700℃条件下活化所制备的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为林副产品核桃壳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醋酸浓度与其还原电流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为基础,将此关系运用于活性炭对醋酸的吸附,设计出适合于本科教学的循环伏安法测定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且从饱和吸附量计算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与酸碱滴定法所得结果近似相等。教学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固体表面吸附理论和循环伏安法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桐壳为原料,采用以氯化锌为活化剂的化学活化法制备桐壳活性炭,研究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物料比(氯化锌/桐壳质量比)等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SA3100型表面积和细孔分析仪、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值等对活性炭进行表征,确定了制备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氯化锌/桐壳比为3/1,在400℃下活化1 h时所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苯酚吸附吸附值分别为373和450 mg/g;对染料废水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丰富对读写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懂得文史知识越多,就越能促进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文史知识很贪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253-256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概念内涵、政策依据及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仪器设备维修价值的评判依据及数量标准,探讨了仪器设备维修价格的计价形式、内在构成及定价方式,概括了仪器设备维修的实施方式和机构选择,梳理了仪器设备维修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界定了仪器设备维修经费的筹措渠道及其使用范围,为提高仪器设备维修的管理质量、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了一种理论概括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从词源学考证,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而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时期,异化理论主要有三种形态:外化、异化和对象化。从异化观中引申出来的美学观点在异化与对象化关系、人的本质和审美层面等问题上表现出不足,因此可以从历史和唯物的、自由和实践的角度提出:美是具体的肯定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最自由的显现,其显现过程就是自由的实践,显现方式就是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校科技产业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行“两权分离”、“校企分开”是前提,建立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是核心;加速改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资产投入与辙出机制的创新是重要内容;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是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校体育、高校体育产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明晰了各自概念的范围 ,给出了高校体育和高校体育产业结构图 .  相似文献   

19.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介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培养服务于以大化工为主体的工科专业和自动化过程控制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电类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评为北京市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2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