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红色图书出版既为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图书的出版发行问题,对推动当今图书发行事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图书馆市场萎缩及出版社制度压力的影响,美国学术专著出版领域经历了相应的变革.其一是采取选择性策略;其二是传统出版文化变革;其三是出版书目多样化及出版领域迁移.美国学术专著出版的根本转变关系到学科的本质及发展,学术界、图书馆、出版社母体机构应该合力支持与保障学术专著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社会学的资本概念,揭示高校图书馆、非营利性OA出版社、营利性中介机构、出版资助机构和学术作者等多元化行动者在人文社科学术专著OA出版中为争夺文化和经济资本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分析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最终发现,欧洲补贴式人文社科专著OA出版是一个创新的学术出版模式,繁荣了商业化经营机构和非营利性出版社的发展,Knowledge Unlatched在这种模式支持下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型商业化OA学术专著出版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获得了高校图书馆和出版社的认可,但它采取的经营策略对非营利性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威胁,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在合作中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教育出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知识服务提供者,是助推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重创"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也为教育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出版业应契合社会的发展,以高质高效的出版内容设计、便捷现代的数字出版建设,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建设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出行业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建设一流、追求卓越"成为当代学术出版的使命和任务.文章从历史和当代视角强调了新时代一流学术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出版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一流学术出版的基础性作用,阐述了中外一流学术和一流学科建设"共生共融"的耦合作用;并从一流学术培育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术凝聚一流团队、一流学术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美誉度三个维度,论述一流学术对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关键是“三分一转”;河北8家省直属文化企业成立;国家将助推中小出版机构改制及民营机构参与出版。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出版事业异军突破,发展尤为迅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既促进了云南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也为中国出版文化事业提供了环境和文化基础。云南出版事业不仅出现了许多较之以前不同的特点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在抗战特殊年代所形成的出版文化,对宣扬战时先进思想和文化,呼吁抗日救亡、争取民主思想的运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促进抗战取得胜利获得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在当前事业单位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组织文化建设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剖析了事业机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助推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效,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在组织文化建设的灵魂地位,依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法创新,为建设优秀组织文化提供不竭动力和源泉,从而促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岩波书店是日本历史悠久的学术出版阵地。文章总结了岩波书店创建、发展的经验,提出明确学术出版的使命定位、把握核心竞争力、丰富出版形式、积极推进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以及重视出版界的国际交流等是学术出版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为团长的访台代表团一行4人,于2002年1月10日至19日访问了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等有关出版机构。 访台期间,代表团与台湾图书出版协会进行了多次商谈,双方共同举办了“两岸出版座谈会”,考察了新学友、世界书局、五南文化事业机构、锦绣文化企业、台湾印刷工业同业公会、博客来网络书局等有关出版机构,并与上述机构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肩负着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理论创新的使命,为推动中国学术发展创新、促进学术水平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文献出版社以专业学术出版的坚持与执着,着力构建国内高端先进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弘扬我国文化事业,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人文科学知识。这是一位兢兢业业,致力于文化出版研究的工作者,在出版行业工作30余年,策划编辑4000多种图书选题,责编书稿约5000万字,撰写论著数十篇(部)100多万字。他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才智奉献给中国出版业,岁月沉淀的智慧和饱满的工作热忱使他始终走在学术的前沿,被誉为“中国皮书出版第一人”。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近谢寿光社长,聆听他的学术出版工作情怀以及他与中国出版业的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12.
吴永贵 《编辑之友》2011,(7):123-125
抗战时期敌寇压境,国民政府临时迁都,沿海、沿江诸省亦多有迁移省会者。湖北的恩施,安徽的立煌,江苏的车桥,江西的泰和,福建的永安,湖南的耒阳,河南的洛阳、鲁山,广东的连县、曲江,浙江的永康、金华、丽水、云和等,都曾成为抗战时期或长或短的临时省会。就像陪都重庆因政府文化机构和学者文人的移驻,而呈现出战时的出版文化繁荣一样,各省的临时省会也出于同样的际遇因缘,而成为各自一方战时的出版文化据点。这样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的出版涵盖了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版权输出等出版范畴.其学术出版经历了由内部印刷到公开出版、由“险学”选题到“显学”主题的出版轨迹,成果最为丰硕;其教育出版与大众出版,从提高到普及,在化枯燥史事为可读文本,助推阅读记忆上升为国家—民族记忆方面做了初步探索;其版权输出,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认同的过程,“中华学术外译立项”“经典中国”“丝路书香”等“走出去”工程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海外多语种出版,提供了支撑,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图书馆事业是相互促进的。图书馆事业是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图书馆事业在发展的同时,要主动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引导先进文化传播、推动理论创新、助推民族文化传承和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来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云南图书馆》创办于1981年。《云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省的图书馆与情报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省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展示了我省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及学术成果的水平,促进了我省文献情报科学研究领域与国内学术界的交流。《云南图书馆》在一个时期里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我国培养图书馆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术资源开放存取模式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传播和出版模式,日益受到政府机构、专业学(协)会、学术出版者、图书馆及检索系统等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阐述了开放存取的背景、内涵、出版类型、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其成为学术出版主流模式的运作障碍。  相似文献   

18.
范厉杨 《出版广角》2022,(11):92-95
语言学经典著作具有重要价值,语言学研究者阅读经典著作对推动国内外语言学发展、建设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升个人学术素养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语言学经典著作的价值和意义,以《普通语言学教程》为例分析阅读语言学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并就推动经典语言学著作阅读提出营造阅读语言学经典的氛围,发挥读者主观能动性,出版机构助推经典阅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玉华 《编辑之友》2015,(10):40-43
学术出版是出版物的灵魂与生命,关系到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出版行业的未来命运.然而,出版企业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还须谋求市场盈利.当前,我国的学术出版市场虽在持续发展,需求相对稳定,但大众出版物消费需求不仅市场广阔,且发展迅速,成为市场化出版企业盈利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学术使命和市场生存之间,出版物普遍陷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的两难抉择.应对此难题,需在学术出版与大众出版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其关键是实现出版物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事业职责的有机统一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机构典藏打破了以传统学术出版商为主导的学术交流形式,极大丰富了用户可利用的资源,为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和知识共享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研究机构典藏有别于传统学术出版的内容优势、服务方式等,对学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学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现代学术出版的良性发展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