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散文家和诗人,更是一位卓著超凡的诗歌翻译家。在欧美留学期间,他对西方诗歌的热爱如痴如醉,大量翻译诗歌,累积了深厚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2.
陈益民 《青年记者》2006,(18):61-61
世人向来只看重徐志摩作为诗人和散文大家的一面,而忽略其作为报纸书刊编辑的经历。徐志摩于1925年10月起主编《晨报副刊》,前后约一年时间。这一时期该副刊在文坛有非常大的影响。就其内容来说,徐志摩办副刊的眼光与气度非常卓越,他的编辑方针是:不搞一言堂,让不同的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3.
沪昆铁路真是一条多情的铁路。胡适与曹佩声相会,走的是沪昆铁路;多情诗人徐志摩,写下了沪昆铁路上的诗作;林徽因在沪昆铁路上的硖石车站缅怀死去的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也在沪昆铁路上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5.
正庭院深深的别墅花墙之后,那些几经岁月洗礼的古典式花园洋房,每扇窗口里都隐藏着一个昔日的故事。笔者搬迁至上海南昌路后,不久便得知对面的三层楼就是诗人徐志摩和陆小曼当年新婚燕尔的"凤巢"。徘徊在深街雨巷,诗人的精神在这里行走,那些携带着人性温度的诗篇,也长久滋润我们的心灵。2012年6月10日,不曾想在这深街雨巷,我邂逅到一群特殊的访客:徐志摩的长孙徐善曾、其夫人包舜、一位拍过电视片《泰戈尔在上海》的印度朋  相似文献   

6.
1915年夏,18岁的徐志摩考入沪江大学.同年10月,还是沪江学生的徐志摩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或许因为对婚姻的不满,或许因为忍受不了教会学校严格的条规,第二年秋,徐志摩和吴经熊一起转往天津北洋大学,后又辗转到北京大学,并从那里漂洋过海,开始了在欧美的留学生涯. 短短几年间,徐志摩凭借自身的敏学上进、富足家境和机缘巧合,辗转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最后远走高飞,留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几乎每一次的停留,他都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就像他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或许,徐志摩短暂而精彩一生中那烂漫的文人气息和他早年这样的经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卞之琳,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12月8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的汤门镇,2000年12月2日逝世,是中国文坛上的著名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等并称为"汉园三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为中华教育文化之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作为著名的大诗人徐志摩先生的门生,卞之琳先生也曾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唱诗班”给了诗人和歌者一个再次拥抱的机会1974年,当罗大佑的一段美妙乐曲遇到徐志摩译自英国诗人罗赛蒂的诗作《歌》,诞生了罗大佑生平第一首发表作品《歌》。1999年,万晓利遇到诗人顾城的《墓床》,  相似文献   

9.
重拾笔杆     
百年前闻名沪上的"斜桥邵家"长孙邵洵美,与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为您讲述:  相似文献   

10.
<正>徐志摩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西方文学翻译家。同时,他在西方文学翻译理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国内文坛的价值取向,主动地融入到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于对中西方社会的充分了解,徐志摩首先有选择地对西  相似文献   

11.
当今,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他身边的每个女人折射着诗人的一个优异的侧面。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徐志摩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更是一名骨子里的“浪漫理想主义者”.大家都熟知他在剑桥大学时所写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他在美国的留学岁月却鲜为人知.笔者利用在美国访学的机会,实地查阅了徐志摩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的学籍档案、日记和书信,部分了解了徐志摩在美国的留学经历.  相似文献   

13.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精致的抒情佳作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作品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康桥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笔者以为,仅仅把全诗的情感指向理解为对一个学校及其自然风光的留恋而忽视其中的爱情因素,乃皮相之见。实际上,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有密切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14.
<正>徐志摩不但是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作家、诗人,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徐志摩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国内文坛的价值取向,主动地融入到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关系一直被人众说纷纭。无疑,他俩往来的书信是揭示这种关系的捷径。可惜,必定有过的而且数量也可观的这批信函,留存极少。徐志摩致林徽因信,除了那封有名的,在火车上被恩厚之抢下来的残简,还有是年梁从诫先生披露在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里一封,此外尚未有新的发现。至于林徽因致徐志摩信,至今并未见到片言只语。日前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飞去的诗人——徐志摩传》(展望之、  相似文献   

16.
早在五十年代,我社就曾约请著名诗人卞之琳同志编一本《徐志摩诗选》。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未能编成。倒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了一本《徐志摩诗集》,使这位30年代蜚声文坛的大诗人和他那清新活泼的诗篇,重新与读者见了面。《徐志摩诗集》的出版,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前年秋天我们旧事重提,约请上海师范学院的邵华强同志编一本《徐志摩选集》,以了却这桩多年的夙愿。去年春上,邵华强同志把编过的选集寄请卞之琳同志审阅并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生前,诗人的桂冠就璀璨在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这可能是少有人研究辨析过的一个重要领域.徐志摩的编辑生涯正式开始于1925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中华书局自费出版,同年10月1日应陈博生之邀接编北京《晨报副刊》.1926年3月,徐志摩重返北京,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于4月1日共同创办《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3月10日,新月书店的代表性刊物《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徐志摩执笔的《新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13种派别,引发文坛大讨论.1931年1月20日,《诗刊》正式出版,徐志摩主编.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1918年赴美留学后改名为志摩,曾用的笔名有:海谷、谷、云中鹤、鹤、南湖、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4岁人私塾,12岁时进入学堂.他聪慧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于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到英国剑桥等大学学习,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归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还相继创办了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等刊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一生翻译过很多英语文学大师的诗歌,而他译介的英语小说则相对较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曼殊斐尔(Mansfield)的作品占据了重要位置."曼殊斐尔"这个译名也是由徐志摩最先使用的,相对于后来一些学者使用的"曼斯菲尔德"这个译名,前省在发音上更符合中国人对女性称谓的审美需要,后者在发音上则更忠实于"音译",这种细节上的差异反映出徐志摩主观上对"曼殊斐尔"的情感期望,这种期望一方面来自于徐志摩本人与曼姝斐尔的私交,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0.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