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空白语言即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美而留下的语言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的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意境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一、立足文本,探求“创意”“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  相似文献   

2.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白",而我们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白,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白",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白",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一、揭题空白,引领入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  相似文献   

4.
文本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存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相似文献   

6.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7.
陈静 《考试周刊》2012,(94):52-52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往往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而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家在文本中也会有所写有所不写,这就形成了文本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空白,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留白,即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填白,即填补、发展作品中的空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挖掘有效空白、填补空白后又刺激新空白产生的循环发展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留白"与"填白"?我们可以借用王维饱含"有无相生"哲思的《鹿柴》予以阐释。一、"空山不见人"——挖掘文本中的空白对文本的细致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教什么"的问题。语言的间接性、文体的特殊性尽管制约着作者的表达,却也留给读者许多再创造的空白。教师在对  相似文献   

10.
张业芸 《学语文》2015,(2):52-53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深入到作家作品中,品味语言,感受意境,把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学生要运用再造想象,揣摩作品的意蕴,填补文字的空白。同时,还要学生运用想象来发散思维,拓展文本,让想象来激荡内心,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翻译既是一个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思维过程。译者的主观意识参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在阐释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时对原作品的“召唤结构“的主观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接受,因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情感、意蕴和意义往往会产生变异。文本自身的“不确定”和“空白”、期待视野、时代因素、文化传统等是造成作品变异的主要原因。尽管文本随读者的主观差异而存在变异,但它是客观的,并非无限制地随意变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说明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把作者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通过想象弥补出来以充实空白,挖掘作者的情感因素,丰富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空白语言就是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而留下的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秘妙”往往潜藏在作者有意或无意的“留白”处,如何让学生发现“空白”,并读懂文本的“留白”处,进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本文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试图从文本的空隙里解读潜藏的“无声的语言”,体会无物胜有物、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喜欢在诗词中留白,翻译这些空白的方法分为隐译法和显译法。从认知的角度看,这些空白是文本的语言符号所激活框架的空位,而空白的填充值则是框架空位的默认值,这些默认值使得看似没联系的文本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连贯关系,读者因为拥有框架并能够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空白而获得文本意义。隐译就是保留文本空白,让译入语读者调用框架空位的默认值填补框架空位获取意义;显译就是明示框架空位的默认值,显示框架内所隐含的意义。译者采用隐译或显译的标准是所使用的译入语语言符号足以激活理解文本所需要的框架和默认值。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为读者进行再创造留下的空间。解读文学作品,要善于选取文本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让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之处。补白要选择合适的"空白"点,可以选择写景空灵而又满含作者情思的画面,可以选择情节空白处,还可以选择作者表达情感含蓄、欲言又止而没有言明之处。补白,让学生走进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它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意"是表达的唯一起点与目的,"意"与"言"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与"言如何表达意"合三为一,成为语言大厦稳定的三角结构,构成课文文本的核心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评文本语用、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吸收文本的核心价值,丰厚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1.体式为"纲",习养思维。  相似文献   

19.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欲言又止,留有许多空白,教师如何善于发现文本隐藏的想象空间,挖掘文本加以想象补白?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紧扣文章的关键词想象补白;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想象补白;凭借文章中的省略号想象补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威尼斯商人》作为传统的经典戏剧,是一个适宜进行多元解读的文学文本。在这个文本中,无论是作者、情节、人物还是语言,都存在着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填充,来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但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执教者没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从而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出现了明显的误读。这个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