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突破了以课程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的学校德育实践框架,将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体现到了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中小学德育导师制让学校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成功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及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突破了以课程教学和班主任负责制为主的学校德育实践框架,将教书育人的教师责任体现到了学校教育实践之中。中小学德育导师制让学校德育成为每个教师的重要职责,其本质是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成功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参与及表现。  相似文献   

3.
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体育德--学校德育的通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令人困惑的现状,反思德育低效现象后面深层次原因,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树立"主体育德"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彼岸的"通途".  相似文献   

5.
我校在积极探索构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发掘德育资源,从学生主体和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坚持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为抓手,以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培育德才兼备人才为德育工作目标,建立既符合时代特征又有三中特色的"以德树人、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也逐步实现了由"管教型"向"自主型"的转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由基本道德向个性特长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当今学校德育低效现象原因的反思,指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只有树立"主体育德"的德育理想和建设"主体育德"的德育模式,才是学校德育到达高效的"通途".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德育价值的研究,可以从学校德育价值主体、边界和结构等方面来展开。德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和个体(学生),但是,两者在德育价值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比个体主体地位高;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讨论德育价值问题,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是德育的目的;学校德育价值必然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能...  相似文献   

8.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9):84-87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包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内容空心化、课程设置失序化、课程实施方式简单化等,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再造: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重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德育课程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建构梯级递进的科学德育课程;激活、整合德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让课程内容"实心化";活化课程实施方式,重践履,让德育课程体系回归生活,向主体性"复位"。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内化的过程。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要实现德育目标,顺利完成德育任务,就必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行师生心理对话,开展道德问题的讨论,建立公正的团体组织,让学生承担社会道德角色,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闭型"向"自主开放型"转变。"自主开放型"德育模式的建构,应从创设生活化的德育环境、优化德育序列、采用开放性的德育方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朱莲萍 《现代教学》2013,(10):50-51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一切从这个原则出发,学校德育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校努力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起多元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  相似文献   

14.
邓达教授的新著《学校德育课程的精神视界》在对德育精神研究的文献梳理和当前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调查的基础上反思时代挑战,提出德育课程精神转向问题。着力解决"学校德育课程的精神关怀转向"问题,主张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必须面对"被关怀者"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强调成就幸福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了基于人性之本体关照与超越人性之品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这是德育工作的辩证法。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诱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16.
德育即育德。在德育价值关系中,德育价值主体是对德育需要的社会价值主体、德育者价值主体和德育对象价值主体,德育价值客体是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需要的德育的实践活动。德育价值主体对思想、政治、道德的需求具有主体定向的特征,使不同的德育价值主体具有价值导向、价值指导和价值取向的德育价值需求向度。德育价值主体的价值契合程度愈高,主导价值体系愈成为价值主体的共同追求,社会的包容性愈大,社会就愈加和谐。在学校德育中,确定学生为德育对象价值主体,与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平等的德育价值主体地位,明确各价值主体间对德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需求,在各价值主体间的地位平等和价值需求相同基础上开展学校德育,可以使彼此在感觉、理念和实践上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真实需要,使德育成为各价值主体的共同诉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本文仅从新农村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山区农村学校德育的特色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查探讨,找出具体问题。井根据山区农村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真正发挥德育在教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从"政治教育"中走出来后,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经历了多次反复,最终从政治化的"接 班人"转向更富生活色彩的"四有公民";在行为规范上始终在从传统要求与外在规范向社会生活与内在 自由靠拢;学校德育课程整体上在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以此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德育管理已经自 成体系,但这种越来越独立的模式,反而让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孤立.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误区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诸误区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功效低下,难于实现学生由德育客体向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主动创造新道德风尚的主体转化。囿于知识论哲学框架,执迷于确定性知识追求、忽略意义的思考是德育步入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进而陷于知识世界,不考虑学生在道德规范接受活动中预存的主体前提,使学校德育成了“无人的德育”;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则是步入误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社会性活动,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而非德育的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放任自流。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实施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准则。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客观环境影响、教育者正确引导和学生实践锻炼的结果,教育者自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德育是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能动反映和主动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是生活化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在美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实践中,认同并践行社会道德规范,优化提升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