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夫曼在《存在主义》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启存在主义的序曲,而将加缪作为结尾。虽立足于不同民族,但都发出诅咒。在现代性认识、存在困境上,二者都展现张力,却是不同方向的撕扯。现代性,施特劳斯认为至少起源于马基雅维里,又经笛卡尔、康德一路演绎,二十世纪到顶峰。最宽泛的信念:相信历史,遵从进步,要求摆脱对自然正义的诉求,走向科学理性。而舍斯托夫对陀氏极为推崇,认为其表现了悲剧哲学意蕴:要抛弃过去相信和热爱的,把过去奉为理想的东西视为虚假和反常。本文从《一个荒唐人的梦》与《局外人》出发,借助舍斯托夫"悲剧哲学"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现代性困境做一番浅探。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诞生起,自由就处于绝对领先的价值位置。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一种价值赋予,自由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关键词。启蒙时代以来,人的自由问题分异出了"完成论"或"终结论"的观念取向。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启蒙不仅凸显了自由的生命权利属性与人学意味,还暴露了诸种潜在的风险。在当代,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仍是一项未竟的启蒙事业。重申人的自由,既是超越启蒙现代性异化的迫切需要,也体现着教育成"人"的核心宗旨与精神理想。在这个普遍追求自由的世界,重申并阐明"人何以成其为‘人’"和"教育何以使人自由",关乎"教育何以成其为‘教育’"的根本合法性。而重铸教育的自由品质与启蒙性格,逐渐迈向解放的教育,正是进一步助推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使命性议题。  相似文献   

3.
《圣经》中耶稣的形象具有“神人二性”,即“道成肉身”,耶稣在世时,主要表现为“人性”:爱的化身,“教学”的楷模和社会等级的摧毁者。  相似文献   

4.
读中国现代散文必读《荷塘月色》,它“不事铺张,不事雕琢,意随笔到,笔借目传”(明张岱《跋寓山注二则》),不仅在语言和文体上实现了对古典散文的超越,也在其道德观和审美观上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小说《自由坠落》中主人公萨姆尔的人生轨迹,明确回答了人生是否有过自由的问题:自由与否在于每个人的生命感受.认为虽然萨姆尔的叙述说明他是一个自由意志问题的决定论者,但他自始至终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淡然听从命运的安排,在困惑中思索自由的根由和起止,想更好地理解生活.同时指出:生活之流中,有多少人正如萨姆尔一样,无奈地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荡漾沉浮“自由坠落”,自由与否只能在每个人的生命感受之中.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通常被冠以原始生命的活力、女权意识的觉醒、追求自由的精灵等词眼为世人所瞩目。本文另辟蹊径,从卡门身上展示出来的所谓自由入手,揭示了卡门内心丑恶的一面,指出卡门标榜的自由是建立在邪恶的欲望基础之上,她追求自由的手段和途径充斥着人性的罪恶,实则为一个标榜自由的邪恶灵魂。  相似文献   

7.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人的思想和感觉、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具体表现为:人积极追求自由权利,彰显个体主体性,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生成的确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封建文化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性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文章认为,对于中国人的现代性建构,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施。  相似文献   

9.
现代影视网络传媒对《西游记》的演绎昭示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性价值。如果换一种角度解读《西游记》的现代性,则会发现这部小说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品质:有趣即意义;作品对于主体消极自由的认识和对非工业化社会下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的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别尔嘉耶夫看来,人的奴役在根本上源于自由人的意识的空场,即人的本性的异化,亦即人的本性被抛入世界之中。人的自由的实现在根本上需要人的意识结构的变革,即在生存时间里实现对历史时间的彻底突破。别尔嘉耶夫认为,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美才是真实的美;与客体性相关的美则是虚幻的美。完整的美契合于人本性的完整,破碎的美则关联于人本性的分裂。美在消解客体世界必然性的重荷和畸形的同时通过人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了自由的世界。而正是在此自由的世界即美的世界里,现代化世界中的无根的现代人的生命不再被抛离而悬空,而是回落至踏实,心灵不再被抽空而虚无,而是充实而永恒。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为主角的安娜,其形象承载着作者诸多思考和愿望.分析她的形象有助于加深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安娜对于“自由女性”身份的诉求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朦胧到自觉,由退缩到无畏,由思想到实践,终于能够确证自己个体力量和女性存在的权利,并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女性定义了“自由女性”身份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13.
《金色笔记》是莱辛最著名的一部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它是当代最佳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解读小说主人公及其好友这两个典型的自由女性形象,通过她们从破碎到完整,从束缚到自由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现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以及自我救赎的勇气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许宁舒 《文教资料》2009,(24):28-29
"自由"是萨特关注的中心,他的哲学、文学活动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描写了中学哲学教师玛第厄所经历的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们为追求自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集中反映了萨特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自由的曲折过程、从绝对自由主义走向相对自由主义的进步,强调了用行动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5.
围绕"顾彬论鲁迅"这一案例,可以考辨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把"现代性"理论转型为百年中国文学研究方法时的学术得失。所谓"得",是指顾《史》能将"现代性"原型,经"中国现代性"这一中介,推导出政论化的"对中国的执迷",且将其视作"中国文学现代性"来史述鲁迅,这表明顾彬作为资深汉学家在方法论上的慎思。所谓"失",则指顾《史》不过是把百年中国文学作为张扬其"现代性"阐释能量的文史道具,故其论鲁迅也就颇失水准,不仅大体规避了对鲁迅文学的纵深述评,即使偶尔言及阿Q,也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6.
在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待"就得"无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绝对自由。人世间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达到这般境界,这三者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7.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体系为切入点,根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定义,将《盲刺客》中爱丽丝和劳拉划分为被资产阶级物化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爱丽丝作为无产阶级代表,对自由的态度从“逃避”到“追求”的转变。分析她在大时代背景下从消极逃避到积极追寻自由的自我觉醒原因,并得出结论:为了逃避自由而向权威趋同和依附,尽管可以获得归属感,但也意味着自我的消亡,只有积极地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体独立完整,塑造健康人生。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9-63
"多余人"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但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背后则与俄国现代性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俄国早期社会转型孕育了"多余人"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多余人"反过来也充当了早期社会转型的现代性隐喻。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多余人"具有不同以往的全新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而经由俄国"多余人"现象引发的有关现代性主体的思考对当前中国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交织、并存的过程。她的作品无论在传递的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上均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与融合。在文化消费主义的压力之下,为了保持传统,反对现代社会过度的商品化、理性化、功利化,凯瑟向现代性表现出了既抗争又妥协的姿态和立场,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艺术审美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在《花园小屋》中,通过名人艺术家形象的构建,凯瑟为现代语境下作品创作中的困境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