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鹤峰县屏山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招赘婚姻在此地从改土归流以前一直顽强地发展到现代社会。它长期延续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这种婚姻模式也适应了当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生态环境,满足了村民家庭多方面的需求,维持了社区的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延续     
这几天,我们班掀起了养蚕热,我也买回了几条幼蚕。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蚕宝宝一天天长大,陆续结茧了。看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我捧着蚕盒,高兴地转起圈来。谁知乐极生悲,一条蚕儿从高空坠地,不偏不倚地落在我脚下,尾部被我踩得血水飞溅。我尖叫一声,痛心地捡起这条奄奄一息的小生命,把它重新放回到蚕盒里。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原来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由于民族交流的加强,受汉语的影响而逐渐转用汉语。目前该语言完整的体系已不复存在,只有少数的称呼里还残留着一些语言片段。这些土家语言的片段残留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特定人文环境、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群体人格特征,重庆土家族在生产劳动、男女交往、婚丧习俗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民歌都透射出独特的群体人格。根据重庆土家族民歌的个案,运用人格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理论,土家族群体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及神经质等。  相似文献   

5.
因为美生命才延续——浅析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称民歌为“酸曲儿”,反映男女情感性爱的占大多数,深藏着最浓重的人生情调,最强烈的悲怆之美,因为情,因为爱,陕北人没有迷失自己,在民歌里体现出一种健康正常向上的人类情爱。  相似文献   

6.
课时:一课时类型:以音乐欣赏为主的艺术综合课年级:高一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优秀音乐作品,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积极作用与深刻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赏实践,让学生深切感悟音乐对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引发学生美好情感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这篇散文文笔优美,主题鲜明。遮过对石缝中顽强生存的小草的描绘,歌颂在艰难困境中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即坚强的品质。仅靠些许的光线和点滴雨星,从石缝中钻出的小草有着强烈的求生欲和非凡的毅力。这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坚毅的品格正是当下许多青少年所缺乏的。当看到赢弱的小革尚能拼命地从石缝中挤出,乐观地生长着,我们是否会有些感动.是否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呢?  相似文献   

8.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达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9.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民歌诗体,而现代土家族民歌又体现了古代竹枝词的审美特征。竹枝词与土家民歌共同具有三个维度的美学特征,即清新婉转的自然美、淳朴无华的爱情美、诚挚善良的人情美。  相似文献   

10.
鲜花的千娇百媚,绿叶的郁郁繁盛,树木的顽强挺拔,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最易忽略的生命,它们或在你惊喜的赞叹之中,或在你不屑的目光之下,无论美丽、丑陋,繁盛、衰败,它们都在你所不知的时候努力向上,以坚强的力量维护生命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而生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种丧葬习俗的展演中,土家族人的灵魂被触及、被洗涤、被净化,教育、濡染的因子无处不在,它在警示世人,生命诚可贵,但珍爱生命,和谐相处,让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极大程度地展现仍然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以人为本,语文学科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因此,语文教学应关注人性的完善,关注人的生命。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大气压强、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体与生命活动,让学生科学地认识生命,并适时介绍了一些保障生命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那么,作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如何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本文就尝试着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那么,作为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如何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本文就尝试着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树下》表现了迟子建对普通人生命的一贯关注。从“树下”意象入手可以解读其主题意蕴——茁壮顽强的生命力和踏实坚守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18.
走近《生命的壮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首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协奏曲。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自然界,两种同样脆弱的生命体在生死攸关时刻,用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完成了悲壮的挽歌。此时此刻,“生命’是沉重的、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笔者以《生命的壮歌》教学为基点,跟学生展开了一场对生命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视角成为麦家穿透人心的利器,借助这个角度,我们看到那隐没在历史深处的疼痛。而这种疼痛,由于与叙述者的情感体验相连接,得以最大程度的敞亮。儿童视角的形式感,在这篇小说的叙述中得以极大彰显。  相似文献   

20.
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开启后世生命感悟的先河。逝川之慨奠定古代中国人生命观的一些基本特点,即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思维特点;人生与万物融汇的生命感悟;存在与消亡浑一的哲理深度。其后人们借逝川表达积极奋发的人生感悟,也借逝川流露个体人生的无奈和伤感。苏轼深刻阐发了逝川之慨的哲理意义,使之成为消解人生困惑的精神武器。明清时期逝水之慨所包含的人生感慨日益丰富复杂,并体现个体生命何以实现其价值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