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贯穿学生高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部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应注重结合具体例题为学生展示相关解题技巧,把握相关的应用细节,为更好地应用于解题中做好铺垫。变换参考系是很多学生经常会想到的办法,但是很多学生在换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问题,为此,本文梳理了该类问题及解题技巧。1.滑块问题中变换参考系,快速求解相对位移1.1 题目展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批语要具体     
在一个学校里,看到了一些作文本,有好几处的眉批或总批里,都有“语句不通”这类的话。我问一个学生:“老师给你批上‘语句不通’,你知道为什么不通吗?”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你打算怎么样去改正呢?”他认乎其真地说:“我以后就不写这句呗!”听了学生这样回答,我不禁想到:老师的批语这样笼统,对学生会有多大的指导作用? 我有这样的想法。一则对学生有指导作用的批语,一般应该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要具体指出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问完老师一个问题后,总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原因就在于老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外,还在脑海里贮存着很多物理模式.当他看到一个问题时,就会立即搜索记忆中的物理模式,分析对照它们的共同点,迅速拿出作题方案,使问题得到解决.由此看来,作为一名学生了解掌握一些物理模式,对准确快速地求解物理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5.
问天     
“妈妈,上帝和玉皇大帝谁最大?” “……你为什么这么问?”答非所问,我没有想到五岁多的孩子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幼儿园的小朋友说上帝是天上和全世界最大的,我说是玉皇大帝最大,对不对?”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难以应答的问题,以有效的方法予以启发诱导固然必要,但注意教给学生变通思维的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形成自我调控,化难为易的变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条件否定式。如果问题直接难以回答,则告诉学生可否定其中某一条件,另辟蹊径,以思考求解。如:“鬼子问识字课本哪来的,雨来为什么说是捡来的?”(《小英雄雨来》)如果直接难以回答,就告诉学生可这样思考:雨来不这样回答行吗?为什么?这样答案就很清楚:不这样回答,则还有两种回答方法。一是说不知道,而这样,敌人必然知道雨来说谎;一是直接说出书的来历,这就会暴露目标。而说“捡  相似文献   

7.
陈萍 《班主任》2002,(5):15-15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把“学生不配合”挂在嘴边:一堂课上砸了,分析原因——学生不配合;一次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总结教训——学生不配合。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教与学到底谁服从谁、谁服务于谁?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了教;教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会学,教是为了学。在解决学生由不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推进以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更是叫人困惑不解:一些冠以“新课程公开课”或“新课程示范课”的课堂教学,怎么还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怎么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怎么还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学生怎么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类新瓶装旧酒的课堂教学会对执教新课程的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会将新课程改革引向何方?笔者以为,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语文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地推进。于是,我们经过研究、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数列教学之初,经常有学生会问,这种题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怎么想到的?而一些教师的回答往往缺乏说服力,甚至还有"凭经验"的回答.如等差与等比乘积型数列的求和问题,我们都知道利用"错位相减法"求解,但为什么要这样求,这种方法是如何得出的?等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一、借助概念、公式的推理,先入为主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两类特殊的数  相似文献   

10.
潘婷 《湖南教育》2003,(2):22-22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非常有深意,有些却不怎么好,不得要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敢问,想问,更应该会问。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首先应注意“言传身教”,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问问题,给学生作提问的示范,才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模仿的机会。当学生提出了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比较详细的讲叙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想呢?”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提问者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以便下次再提出有深度  相似文献   

11.
责任在那里? 责任——一看到这个字眼,大家会想到很多英雄人物,他们为国为民谋利益而担当责任;大家也会想到每天看到的那些不文明现象,有些人没有为维护社会文明而承担应尽的责任。但是有谁看到“责任”一词,首先会想到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是不是负责?大概这样的同学还不多,大家还都以为“责任”应该由别人来承担。  相似文献   

12.
刘东 《教育文汇》2014,(2):26-26
“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反反复复讲了四五遍,这几个学生还不懂,真没辙了!”“这个学生没救了,上课是虫,下课是龙,作业一塌糊涂。一个班有几个这样的学生,老师就遭罪了。”在办公室里常常听到一些同事这样抱怨。多年来,我也这样抱怨过。不久前听了一位校长关于“鱼牛”的寓言,想到自己对一些学生的抱怨,觉得有些坐不住了。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以为最主要的就是“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也就是叶老所倡导的“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的方法。可是,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会这样读书。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当老师提出一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某段课文时,学生往往匆匆一读,便举起手来准备回答问题了。像这样读书,在头脑里留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本文”、“语语悟其神”呢?有一次,我听徐善俊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摘     
有这样一个学生,名叫茅嘉凌。他在读小学时发明了一种“穿绳器”,获得了日内瓦世界发明奖,可是,进入中学以后,他的创造才能不仅没有得到发展,相反却悲剧性地退学了。为什么会产生象茅嘉凌那种“反差”现象?如何评价这样的学生?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文汇报》就这一问题,开辟了专栏进行讨论。现将一些讨论文章的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临近高考前的总复习中,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思维障碍给学生一些有益的“上当”。一、利用跨章节的名词术语,使学生“上当”,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例1、如图1装置中,质量为m的小球从h高度静止滚下,然后又滚上另一斜面。设滚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且碰撞时能量损失不计,试求小球的振动周期。学生一看该题求“振动周期”马上就想到利用简谐振动周期公式求解,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歧途”。若将题改为“求小球从一斜面滚上另一斜面所需时间”,就会把学生引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时间。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下面一些现象具有普遍性:(1)为什么学生对一些错误会“一犯再犯”?(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在同一问题上“卡壳”?(3)为什么问题中的一些“陷井”会使许多同学上当?  相似文献   

18.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20.
每次外访,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初次出访的校长常常会出于真心求“道”的目的,向外国校长同行提这样的问题:你们学校有哪些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你们是如何考核(管理)教师的。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常见外国的校长脸上会闪过茫然的神色,有些校长会无奈的耸耸肩,摊开双手,连说“NO.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