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故乡》的阅读,历来偏重于其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较多关注的是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同时又由于鲁迅的博大精深,有许多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笼上一层神性、圣性的光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仰视盲点”,而一旦把鲁迅纳入以人为原点的探索视界,则可发现鲁迅心灵本质上是一个痛苦的矛盾,这矛盾在《故乡》中更有深刻的反映。在创作《故乡》前的一段时间里,鲁迅曾“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如果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而且这种“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他也曾经作过挣扎:“只是  相似文献   

2.
《故乡》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是悲哀那人与人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评论,很长时间范围内规定了对《故乡》的阅读和阐释。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尽管鲁迅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的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多角度去理解,但是,无论是“哀人生之隔膜”也好,是“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也罢,都脱离不了其社会现实,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故乡》中人物的社会化,揭示人与社会这一微妙的关系,彰显作品主旨,强化作品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等是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的群体,到中年却都沦为了麻木、愚钝的“石像木偶”。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带给人命运的界分尺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都被社会化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压制下,已经将他们塑造和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3.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其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外。还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他12岁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全集》.并且最喜欢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时,曾引用鲁迅作品《故乡》的结尾“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标题。可以说,鲁迅对大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人都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本文就两位文学家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共通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杨林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55-256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写作技巧上风格独特,具有大师风范。本文仅以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社戏》、《故乡》和《孔乙己》三篇小说为例,进行一个比较阅读,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表现特色与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而在丰富汗漫的阅读历程中,总会有一些读物在人的心灵上打上鲜明的烙印,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的《故乡》,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散文诗作品,编排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教师在教学时应依据课后练习题,把握理解要求;基于阅读现状,明晰理解难点;借助相关资料,探寻理解路径,以此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读懂“好的故事”,从而走近鲁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7.
情归“故乡”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合同春 《华章》2011,(9):28-29
通常的读者在阅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时候,都会将故乡当做鲁迅本我的家乡绍兴来理解,其实不然。在《故乡》的开篇,鲁迅是这样妆点其笔墨的:“……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短短一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三个信息:①季节时间:说明地理方位:②距离:  相似文献   

8.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腾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已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留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编选了鲁迅六篇作品,分别是《社戏》、《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秋夜》。纵观全套教科书所选作品,从数量上看鲁迅无疑是第一人,浏览一下全国其它省市的教科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这足以说明鲁迅作品在初中教学中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北京青年报》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上特别提出中学生应该阅读鲁迅,并就如何阅读鲁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理解最深的,鲁迅堪称第一人。鲁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叙述,而是带着生命的体验的,他会燃烧你,调动你,感动你,你从中也会发挥想象力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鲁迅是一位战士,他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中学生读他的作品,除了学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观察、了解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16):10-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提到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鲁迅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现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即通过异类相比法,"异中求同"的原则在比较中进一步深入对鲁迅思想及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则是缅怀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文章记叙了少年闰土刺猹、捕鸟等趣事,刻画了他勇敢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这是和儿童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靠得较近的一篇文章了。编者将其放在本单元的第一篇,大概也是为了便于小学生走近鲁迅,  相似文献   

13.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4.
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在所作的短篇小说中自己最喜欢哪一篇,鲁迅说最喜欢《孔乙己》。鲁迅的短篇小说艺术成就都很高,为何他偏偏对《孔乙己》情有独钟呢?反复阅读这篇饱含鲁迅先生心血的作品,我终于理解了先生偏爱的原因,因为这部作品处处体现了先生匠心独运的构思。  相似文献   

15.
从教多年 ,教学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已经很多次了。尽管每次教学前我都认真阅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上努力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缺乏理解和认同 ,感到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 ,教学过后 ,学生们仍然有许多不解的问题。为此 ,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是鲁迅作品本身的问题 ,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 ,抑或是学生的智力、理解、思维能力问题 ?  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 ,又要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了 ,应该如何做才能走出教学上的怪圈 ,使学生更多地走近鲁迅 ,…  相似文献   

16.
生活,所以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阅读小说,要结合自己的认知体验,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再创造能力,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本单元,要利用整体感知、分析评价、推论等方法,理解并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小说阅读的重点是理解主要内容,从而挖掘主题,进而分析人物、评价人物;难点是如何做到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作者的笔和我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人生的感悟。根据小说阅读的重点及难点,现在仅以第四单元中的鲁迅的作品《故乡》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两篇小  相似文献   

17.
旧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是鲁迅先生小说中两种主要的人物形象,闰土和孔乙己又是这两类人物的代表,本文就以《故乡》和《孔乙己》为例,赏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分析了在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以便于我们更好的阅读和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并以此来指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尝试使用对比手法,取得了很好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翁丽君 《现代语文》2006,(5):102-10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我通过延伸课外阅读《故乡》一文,从而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物形象,揭示社会本质,真正实现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和谐相接。鲁迅迅先生的《故乡》,是通过三组对比来揭示作品主题,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残酷压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入手,在形象的对比中层层揭示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被选入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三册.这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说其幸,是因为,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等这些文章的熏陶后,他们对鲁迅的吁求已逐渐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阅读,开始与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了。此时给他们介绍像《灯下漫笔》这样的一些杂文是及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