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日益突出。在暴力现象的背后,除反映了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和社会适应不良外,折射的是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是减少和防范校园暴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之一,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渗透性、实践性,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对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然而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文学的生命主题,也有其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从先秦到唐代文学的生命主题经历了非理性生命现占主导地位,生存意识的自觉,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校园屡发暴力和学生自杀事件,显示出大学生生命危机的状况: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情感脆弱,生命行为失范。文章针对这种现状,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路径来促使学生形成和谐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理解,他们中自杀、暴力等等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认为,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实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十分必要,以便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它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解决校因内暴力、自杀、吸毒等问题。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生存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意识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生命的信仰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它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解决校园内暴力、自杀、吸毒等问题。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生存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意识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生命的信仰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论大学生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被誉为天子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令人担忧,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文章在剖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根源、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生命关怀能力、培育生命智慧、进行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教育和创设“体验”情境。  相似文献   

9.
张婷婷 《亚太教育》2020,(5):173-173
生命关怀意识指人可以准确领悟生命的含义及价值,能够关怀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弱化,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间或有之。为了唤醒师生的生命关怀意识,根据教学实践和探索,提高教师的生命关怀意识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唤醒师生对生命的关怀做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以生命意志及其分裂作为逻辑起点,以生命的普遍联系作为理论基础,敬喂生命伦理学强调对生命敬畏的绝对性,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并对生命的价值序列的区分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间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归结了近年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青少年自杀、青少年暴力案件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问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李洱的小说《你在哪》在商业文化的语境下,批判了物欲、肉欲支配的性对生命的摧残与扼杀,形成了生命与性否定之否定的深刻悖论,构成生命与性重新定位的时空场域叙事,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深刻地暴露作用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学界大都关注沈从文的“从文”的一面,而忽略其“尚武”暴力的一面.事实上,军人家世、苗乡风俗、军旅生涯等导致了沈从文笔下暴力—生命力的奇特形态与独异观念.从整体而言,沈从文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某种暴力行为,而是将其纳入到“生命”的理性思考,并从中挖掘出生命的强悍、雄武、健康与高尚,展现湘西精壮汉子的“血性”“烈性”与“野性”,并将暴力使生命力更加强悍,生命力因暴力而有价值的生命奇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人种的双重弱化,沈从文不得不进行暴力—生命力的双重“留种”,渴望以“雄强的人生观”建设国家.故此,沈从文小说的“暴力—生命叙事”同样没有摆脱民族振兴的话语环境,与“尚武尚力”兴国的民族理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  相似文献   

17.
当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那一瞬间其实是孩子和母亲的同时诞生,母亲给了孩子生命,而孩子也使母亲的生命得以完整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头巾     
本文围绕母亲戴头巾、用头巾、摘头巾和换头巾来展开叙述,洋溢的是浓浓的深怀。戴头巾,头巾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儿子落水后,母亲用头巾救起儿子,头巾是生命的支撑;到学校看望渐渐长大的儿子,儿子难为情,母亲摘下头巾,头巾浓缩的是对儿子的理解和爱护;后来,母亲干脆将头巾换成瓜皮帽,头巾体现的是对儿子观点的看重。中国有句俗语叫“儿不嫌母丑”,一条平常的头巾,承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叫母亲摘去头巾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其对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感到困惑,自杀、吸毒、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构建学校和谐校园的主旋律相违背。因此,培养生命意识,就应从中小学校抓起。  相似文献   

20.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会忘记赐给我们生命的人——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便给予了我们全新的生命。母亲对儿女的爱是博大的、无私的、深厚的。母爱,天下第一爱,人间第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