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唐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层面中,附势与媚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现象。一方面,它是集权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知识分子功利思想的反映。这种人格现象集中地反映在投献、干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文学作品中。以李白、杜甫、高适为代表的盛唐文人几乎都有着从附势、媚俗到愤世嫉俗的人格变化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由于家庭出身、文化修养、交往经历等方面分别受到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造就了李白、杜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同风格的两位诗人.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陇道难”诗共计十六首。这十六首诗记述了杜甫从陇入蜀的一段行程,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诗的从秦入蜀的行程有交叉之处,因而有可比点。对杜甫的“陇道难”组诗与李白的《蜀道难》诗进行比较,以期探究杜诗与李诗在心理背景、表现手法及风格特色诸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二人身上,分别鲜明地体现出了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烙印,并从五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乡土情结的强与弱;家庭观念的浓与淡;友情珍重程度的厚与轻;为人处世中的利己与利他;生活作风中的享乐与节俭。且各自擅长之诗体与诗风,均分别与商业文化、农耕文化的特性相合。  相似文献   

5.
杜甫在秦州时期创作的《天河》、《初月》等十六首咏物诗,抒发了其心中种种感慨,这些感慨归结为一点即失意之悲。这是他辞官后凄凉心境的写照,反映出他对朝廷、时世和自身遭遇的失望和苦闷。"以人情写物情"、"含蓄的表达"、"细致的情节刻画"是这组诗主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的过程具有相似性,他们基本上都是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的。而他们之所以最终能超越时人、集诗歌艺术之大成,又主要得益于他们后期精神境界的升华。但是,他们对儒学精神的理解并不相同,这又影响到他们诗歌集大成的程度及成就之大小  相似文献   

8.
杜甫评价庾信作品时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后又屡屡用"老成"评价他人的文学作品。"老成"体现出杜甫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是杜甫作品努力追求并达成的艺术高点。溯源"老成"一词词义,结合历代文学批评家对"老成"的理解,分析杜甫后期作品,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也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相似文献   

9.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10.
薤在杜甫秦州诗中凡两见,涉及两首诗,一为因致薤而致谢,一为因需求而索薤。那么,薤到底为何物,清代以前的注释或不注、或简注,不甚明了;今人则多认定此薤乃野生之薤,这就完全偏离了方向。结合古代农书、本草类著作及《全唐诗》综合考察,可知杜甫咏及的薤本是秦汉以来中国的常见蔬菜,杜诗中的薤是家植之薤,而不是野生之薤。薤也是传统医学认定的养生佳品,唐人重养生,所以薤更是修炼者和隐士的其必备之物。  相似文献   

11.
杜甫客居秦州期间,思想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此前对儒家思想的单一固守,表现了对儒、道两家思想的亲和.他不但以儒、道两家思想诠释其归隐行为,而且开始以道家思想评论时人和古人.他以草野之人的身份行忧国忧民之举,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冰梅  蔡欣 《阅读》2011,(Z1):52-53
一唐代有个隐士名叫汪伦,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总盼着有朝一日能目睹这位名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杜甫《进(雕赋)表》自述:“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跛及也。”前人对“沉郁顿挫”关注有加而对“随时敏捷”鲜有述及,记得上句忘了T+--J。“随时敏捷”的语意能指固然是‘‘。决”,但其语意所指,除迅速而灵活地对生活做出直接反应之外,尚有随物宛转、感怀深锐、紧贴生命等诸多意指。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二者缺一不可的诗歌,不能分而述之,只宜合而观之。  相似文献   

14.
从现存4首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可知,两人交游颇为密切,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浩然、李白都是盛唐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是孟浩然复古诗学的总纲领,他标举“风雅”“六义”以革除齐梁的颓靡文风,继承了陈子昂等人关于比兴寄托的思想。在创作上,他强调伫兴而作,追求一种以“清”为突出特点的风格。孟浩然在创作实践上以五言为主,前人称其“大得建安之体”,突出表现为五律一体中“以古运律”的创作特点。无论在复古诗学观念,还是重五言轻七言,以及在五律一体中表现突出的“以古运律”的创作实践,孟浩然和李白都堪称同调。  相似文献   

15.
侠客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在其诗歌《侠客行》中展现出了为国为民的侠客形象,同样在金庸的笔下也有郭靖、乔峰这样舍生取义的大侠,也有不计功名,锄强扶弱的侠客形象。  相似文献   

16.
杜甫以其崇高人格魅力享有"诗圣"美称,其作品更是因为具有史实价值而被称为"诗史"。本文将运用丹纳文艺理论中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来探讨杜甫其人其作何以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争议很大的"南京模式"进行探析,考察话语背景,提出辩证认识,梳理分析框架,以启发青奥筹办思路,推动办会模式转型。"南京模式"具有不确定性,是基于"未来学"范畴的指向性概念,是对南京申办、承办和举办青奥会经验的高度概括,其内涵和体系动态调整,尚无完整而统一的认识界定,尚未形成稳定框架。在此基础上,以分解细化的思路进行考察,分别从理念模式、商业模式、仪式模式、竞赛模式、文教模式、场馆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七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元和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为元白排律。从诗歌史的视角考察,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具有“承”与“变”的关系。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之“承”主要表现为题材上有着继承关系。而在情感意蕴方面,元白排律对杜甫排律又有着“变”的一面。杜甫排律抒发的个人情感常常与忧国忧民情怀结合在一起,元白排律则多抒发个人的穷通得失与悲欢离合。梳理元白排律与杜甫排律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认知“诗到元和体变新”这一重要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19.
":必须、够用"的观点强调严格控制职业院校基础性的理论课教学量。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注意到发展的因素,基础的动态生成性,默会知识的存在及难以度量性,更是没有理清实践和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关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必须、够用"的旨趣,并给出一个更加合理可行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曾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管理会计"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学者甚至提出:"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丧失了。如何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路在何方"成了"管理会计"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