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舆情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愈来愈深,尤其是舆情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应深刻认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样态及成因,探究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引导“主基调”、破除“闲杂音”、画大“同心圆”、唱响“主旋律”、构筑“新格局”等路径,破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实现网络空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时代要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空间治理,进而掌握高校思政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当前,网络空间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错误思潮蔓延、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不充分、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滞后等挑战.高校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明确网络空间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章通过强化网络空间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创新网络空间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强化网络空间话语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整体提升信息素质和意识形态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同时,在网络空间中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意见。通过探究网络群体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分析其功能发挥机理,提出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内容建设这三个方面规范网络群体意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进入“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成为舆论发酵和传播的主阵地,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容易在群体意志裹挟下陷入集体盲思,引发情绪宣泄、圈层对抗、无脑跟风甚至演化成线下运动,危及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青年群体极化的网络样态、生成逻辑及其造成的深刻影响,通过扭转舆论引导“沉默螺旋”,破除舆论引导“意见壁垒”,培植理性交往“同心场域”,提升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发挥教育引领“蝴蝶效应”,激活防范群体极化的“青年自觉”以优化引导进路。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诠释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心理基础、分析了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客观因素、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因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后继无力等问题,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迎来考验。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这一工作面临着多重现实挑战:网络技术的局限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提出挑战,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认同提出挑战,网络空间虚拟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提出挑战。立足新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贯彻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新理念;牢牢掌握主动权与话语权,推进“单向育人”到“师生共建”的教学转变;完善综合实践育人,实现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的评价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内涵丰富,检视其流变轨迹,从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的功能耦合视角,可探析意识形态价值性本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是政治安全的现实需要与历史必然,是培育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有力举措,是引领高校网络社会思潮的重要保证.随着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高校必须理顺意识形态工作角色,通过发挥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核心价值引领的主体功能、彰显对网络异质话语的批判本性、发挥网络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相似文献   

8.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为前提,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保障,是前提、核心和保障的内在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放在首位,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理念的领导权;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内容的领导权;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校园化,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载体的领导权;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创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三全育人”旨在建设一种多主体参与、多模块互动、多功能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基于现实维度出发,网络空间因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连接性、融合性优势,是“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的理想之地。然而,现实中的网络空间并不具备思政育人的自主动机,且网络传播缺乏监管、思政资源泥沙俱下,需要按照“三全育人”需求进行重构,才能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效性。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扁平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和联合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创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能够促进全员化、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协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并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面临网络话语权不强的问题,不能与现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发展。本文将从制度建设、机制探究、领袖培养和道德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给出高校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网络正深刻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习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战场。高校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但面对价值多元、信息大爆炸的网络空间,他们的思辨能力还有待提升。推动网络深入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如何将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深度融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优化,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为找寻归属感、发展自我而主动聚集,形成网络社群。大学生网络社群呈现出特有的生存样态,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场域地位和话语权威。高校要优化网络教育内容,拓展网络阵地建设,加强网络社群监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群的输出力、嵌入力和话语权,实现网络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的建设、国家的稳定及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面临境外意识形态渗透愈加隐蔽多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失衡”、高校意识形态监管难度增大等诸多挑战,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高校应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设计,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墙,通过巩固价值引领、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预警机制、创新教育手段等,协同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威胁,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决定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从而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以防范化解重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上如何赢得青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了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不少,但影响力不足;二是对于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青年非正式群体关注不够,尚缺乏有效引导;三是对青年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舆论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规范和引导。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采取有效对策,在互联网上赢得青年。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实现意识形态风险识别的可视化、风险评估的科学化、风险预测的精准化、风险预警的智能化。从意识形态风险分析框架来看,网络空间危害信息的数据化传播易造成危害信息隐蔽化,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和关联化传播易造成风险的病毒式传播,部分大学生的“群体极化”观念和消极社会心态易造成受众的易感性增强,高校大数据应用的滞后易造成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管理能力不足。高校应利用大数据,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源的智能化识别和可视化呈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管控,及时掌握和引导大学生社会心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创生了多元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集聚演化、多元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高地。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作为、积极有为的应然之举。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网络话语权的战略价值,建构全媒体传播矩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的政治引领力;另一方面要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尊重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权利,准确把握大学生话语表达特征和接受偏好,引导其理性规范表达,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主导和价值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饭圈”是网络空间生态的指向标,是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聚集地。近些年,“饭圈”乱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加强“饭圈”生态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网络空间“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朋辈群体“主力军”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道德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梗”文化是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产物,青年网络交往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深受“梗”文化的影响。“梗”文化本质上属于网络亚文化,具有表达形式多样、流行传播圈层化和价值情感成分多元的特征,为青年群体热衷追捧。但由于“梗”文化内容鱼龙混杂,形式泥沙俱下,容易引发侵蚀语言文字规范、触犯网络空间道德底线等问题,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提升青年网络素养、纾解青年成长成才压力、创新主流文化内容等多个角度发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交往活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式创新,网络空间这一社会存在已成为各类意识形态交汇与斗争的主战场,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信息源。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也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现实挑战。以理论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是必要之举。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监管,转变教育思维,提升治理效能等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安全体系,对于高校继续肩负立德树人、传播文明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