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支持是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重要因素。专业支持、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等策略可以缓解和降低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时面对的专业资本不足、文化不适应等问题导致的压力与焦虑,在提升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留任意愿与专业支持、情感支持、经济支持显著正相关;作为独立因素,情感支持与专业支持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力较大,而经济支持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在不同教育背景下,情感支持都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为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积累有效的专业资本;加强情感支持力度,提升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的舒适度;制定恰当合理的经济支持政策,弥补城乡空间差异产生的乡村教师利益损失,以此来增强乡村教师留任意愿。  相似文献   

2.
3.
互动仪式链理论拓展了互动仪式的内涵,为高中德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优化每次互动的场域,强化情感循环反馈机制,促进情感的自我赋能。据此,创建身体在场的互动场域,挖掘共同关注的焦点,达成共享情感共振,系统促进价值内化,为高中学生德性成长助力。  相似文献   

4.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群体限制、现场互动、共同聚焦和情感共享,对于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不足、关注焦点不一致、互动形式化、缺乏情感体验等现象较为严重。构建亲临仪式现场的情境,关注群体符号的塑造,创建真实的互动仪式,激发参与者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创建仪式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6.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城市公共空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有效分析工具。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定的物理时空”“参与者及其权力关系”“符号和象征物”“仪式流程”“情感的来龙去脉”等诸多情境要素交织在一起的互动仪式。这些活动可以被划分为“正式仪式”“自然仪式”“混合仪式”三种情境结构类型。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可以划分为“多源流汇合下的唤醒”“仪式互动中的重构和固化”“作为知识和集体记忆的刻写”三个在时序上前后衔接、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情感能量的追求是人们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的一个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乡村青年教师的留任意愿基本决定着乡村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本研究利用18省35县15048份乡村青年教师调查问卷,对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年工资、社会地位、学校内部工作环境、学校周边环境对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量、学校距县城距离、工作压力、教学效能、职业倦怠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配偶跨县工作、男性、毕业于省属普通本科及以上层次院校、参加过市级及以上级别培训的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更低。为增强乡村青年教师留任意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需提升乡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及合理性,改善乡村青年教师生活条件与便利性,创设积极且温馨的学校内部工作环境,并关注高能力青年教师职业预期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9.
乡村初任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其中身份认同危机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对15位乡村初任教师的访谈发现,其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动因是在乡村教育情境中身体离散与对“局外人”设定界限,过程表征为共同经历匮乏与共享情感状态缺失,结果表现为社会关系符号模糊与群体团结消散.缓解乡村初任教师身份...  相似文献   

10.
11.
大学课堂是知识和思想衍生的基地,是本科教学变革的主阵地。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需要师生双方的互相关注和情感联结。互动仪式链中的身体共在、身份认同、关注焦点、情感共享要素吻合了课堂师生互动仪式成功联结的要求,以相互关注的程度和情感能量的强弱,将师生关系分为合作型、强迫型、疏离型、期待型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师生关系的理论分类。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师生共同投入和创生课程,培养有情有义的“合作型”,为课堂教学排“水”冶“金”;激发师生共同的情感能量,避免相看两厌的“疏离型”;聚焦缺乏能量的“强迫型”,实现静态性“师教生学观”向动态性“共生互学观”转换;关注沉默学习者和“期待型”学习者,强化互动,共同实现课堂革命。  相似文献   

12.
薪酬水平是教师作为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教师的薪酬满意度情况会直接影响其留任意愿。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学历和职称越高,教龄越长,对薪酬满意度越高;教师周工作时间越长且工作压力越大薪酬满意度越低。中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对留任意愿影响显著,且这种影响在乡村教师群体中更大。教师薪酬满意度与留任意愿均在城乡与学校办学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个体特征层面和工作特征层面差异也较为明显。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薪酬分配制度,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营造良好教学工作环境,减轻教师额外负担;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提高教师留任意愿。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最大的儿童组织,少先队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升旗仪式作为少先队仪式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今的少先队升旗仪式存在集体主义精神感召力不足、爱国主义精神未被充分激活以及行为习惯教育目标难落实等问题,而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恰能为少先队升旗仪式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范式下,少先队升旗仪式教育应关注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感、情感联结,不断进行符号重现,并对仪式效果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4.
生活史研究是生活历史学家以个体的生活历史经验为材料,通过他们生活故事的讲述与展现,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一种"解释性的理解",由此来洞察个体生存境遇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揭示个体日常生活经验意义的方法。将英国学者古德森的生活史研究引入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论述生活史研究的源流、生活史作为教师研究视角的意义、教师生活史研究的步骤及其局限等。  相似文献   

15.
依据18省35县8086份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离"与"留"强意愿教师在人口特征分布、工作提供和空间特质满意度、个人志趣认可度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工资、工作条件以及公共服务最令教师不满;两个群体之间差距最为突出的是生活便利、家庭关涉、领导公正、公共服务和设备正常度的满意度。回归显示,实际工资、工作条件、领导公正、晋职时长以及空间特征与教师持留任强意愿正向显著;领导公正、家庭关涉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最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留任强意愿。为改善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需要探寻校社共同体建设以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并积极营造人文的学校管理环境,提升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合理分配绩效工资以缩小群体内差距。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背景下,移动学习为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该研究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理论模型框架,检验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上级影响、自我效能和便利性对移动学习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同事影响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影响不显著;不同学历、学段、从教时间长短对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没有显著差异;男女性别在行为意愿上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移动学习意愿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研究采用中西部5省16787位在职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教师选拔方式、学校保留策略对中小学教师留任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教师的留任意愿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不同选拔方式进入教师队伍的教师留任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城乡异质性;学校保留策略对教师留任意愿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城乡样本无显著差异;学校综合办学水平越高,教师留任意愿越强;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年龄越小的教师留任意愿越低。研究建议:城乡地区采取差异化的教师补充方式,县城及以上地区在公开招考教师之余,通过“定向培养”和“代课教师转正”方式扩大高质量教师供给,缓解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乡镇和村屯要以公开招考为主,将招聘符合教师质量要求的代课教师作为重要的补充方式;学校要运用多样的保留策略,增加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决策参与程度和行政支持力度,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或稳步提高教师薪酬;学校管理者需重点关注新任职、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留任意愿。  相似文献   

18.
19.
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岗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是影响其留任意愿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对留任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特岗教师付出—回报失衡与留任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特岗教师付出—回报失衡与特岗教师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特岗教师工作满意度与留任意愿呈显著正相关;特岗教师工作满意度在特岗教师付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