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是助人行业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文章主要从生理、心理、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分析高校辅导员自我倦怠的表现,并从社会、学校、工作、个人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有效帮助辅导员干预并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蓉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25-126
目前,社会对职业倦怠这一心理现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多。而在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中也开始逐渐出现这个现象并呈现蔓延的趋势。从职业倦怠的涵义、表现及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深入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出现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危害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普遍,表现在缺乏信心,对待工作冷漠,自我效能感差,教育观念僵化。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社会的维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从个体的主观感受方面提出了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解决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中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环境、树立良好职业声誉、做好自我调适与释压等手段,对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增强工作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使我们必须从社会学而不仅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表面上是由工作内容杂、工资低、身份尴尬、压力大等因素导致的,但从更深层次上看,高校辅导员以女性居多,她们的职业选择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由性别依附和性别偏见等社会性因素导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可能得到根除,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概述与分析,剖析了辅导员的职责、角色定位与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意义深入探讨了其在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旨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辅导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其实现职业价值,增强成就感、职业归属感以及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促使辅导员摆正心态,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广东省内五所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探索五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及其应对策略。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职业倦怠调查表MBI-ES、MBI-GS,问卷调查针对300名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结果:高校辅导员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情况,相对于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初级职称与中级职称的辅导员,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辅导员较严重一些。结论:高校辅导员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高学历、高职称辅导员情况更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是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最容易产生在助人职业中,如医疗、教育等行业。高校辅导员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又是一种压力情境行业。较易发生职业倦怠。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职业倦怠的现象已经在高校辅导员中出现并有蔓延的趋势。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危害、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就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和消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花盆效应”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早期教育实践的延展、高校考核评价的短期化行为导向以及辅导员职业倦怠是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花盆效应”生成的主要原因。要破除“花盆效应”,从中观层面而言,应当从变革教育管理模式,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消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人格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有多种因素。本研究从高校辅导员的人格特征角度来分析职业倦怠情况。对江苏省部分高校280名高校辅导员发放了问卷。最后得出人格特征中的进取能力、社交风度、适意感、自我控制、宽容性、好印象、智力效能这七个因子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国外学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英文文献,梳理了学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预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还显示,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高负荷工作量显著相关,高效的辅导技能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还可以减少辅导员去人格化。此外,研究发现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具有更积极的职业态度,对较少学生提供服务的辅导员倾向于较低的倦怠感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为辅导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现象是助人行业中的常见问题,而高校辅导员因其职业特点,故此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归因,并基于心理健康调适角度,提出了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因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巨大的社会责任以及较高的公众期盼,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现象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从辅导员工作特性出发,初步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工作特性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对如何干预、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和实际招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加,高校办学水平和效果都在稳步提升。然而就现在的形式来看,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这样就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构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文章对现阶段高校辅导员自身所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究应对职业倦怠现象的对策,希望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构建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崭新视角,借鉴自我效能理论对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干预。辅导员发展共同体以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发展愿景为纽带,以自主发展模式为特征,可有效改善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山西省6所高校的308名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法、分析法等,将性别、学校、学历、教龄、月收入等变量作为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从而对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包括完善和加强组织支持体系、体现关怀精神与改变认知态度、积极提高自己以应对职业倦怠在内的干预措施,以期能对高校辅导员消除职业倦怠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广西5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并进一步探讨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教师群体,其在职业性质上有些类似于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但相对于传统班主任来说,高校辅导员承担更多的职责。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广泛存在一个现象,即很多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归属感较低、个人成就感低,这都是职业倦怠的表现。职业倦怠会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是中国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人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较为广泛的教育者之一。近几年来,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在很多高校都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首批“90后”大学生,部分在职辅导员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怠工。本文以工作倦怠理论为指导,从“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自身成因出发,探讨在现今环境下辅导员工作倦怠自身的心理调适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