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性教育是加强青年干部党性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青年干部健康成长、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青年干部党性教育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难以深入青年干部内心的难题,无法充分实现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这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主观上青年干部接受党性教育内生动力不足,客观上党性教育日常化做得不牢、针对性不强,同时考核机制有效性不足。破解党性教育深入难问题还需对照原因一一化解,因此需要通过端正青年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态度、创新优化党校教学、强化党组织党性教育日常化开展与制度化推进、构建党性教育监督合力四个方面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是以重大社会需求与党的中心任务为逻辑起点,通过干部高等教育为党育才、为党献策,造就坚强而有理论创新的领袖集团擘划革命与建设方略,培养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并由千百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干部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实践行动,最终取得各项事业的胜利;其凸显的基本特征有:遵循每一历史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切合社会变迁需求逻辑开展干部高等教育,依据干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逻辑特征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干部高等教育模式,干部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别遵循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逻辑协同发展,党主办和管理干部高等教育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统领干部高等教育内容,以鲜活的理论联系具体的实际为原则指导干部高等教育的开展等。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胜利的“教育法宝”,对于二十大以后通过干部高等教育模式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一所以研修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培养党的理论人才为重点的干部学校,在教学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当前的干部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价值。新时期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民主与集中共进、整体与差异并举等原则,促进干部教育更加健康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100周年的过程中,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引导。根据百年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史,可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以"革命"为主题的救国救民思想教育、以"建设"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改革"为主题的开放发展思想教育、以"复兴"为主题的全面发展思想教育。新时代党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全方位培育时代新人;立足青年发展需要,鼓励青年勇于砥砺奋斗。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党的干部工作原则,从培养跨世纪青年干部的角度,提出了与群众相结合这一青年干部成才的有效途径,论述了青年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的态度、方式和现实意义,同时也简述了青年干部与群众相结合中要正确处理的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怎样建设党"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为主要标准发展党员,"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并用"整风"方法解决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竭尽心力培养"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创造了在党内非工人成分占绝大多数情况下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功经验;从"局部执政"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典范,"作全国民主政治之先导",构建更具广泛代表性而又能加强党在根据地执政地位的政权体制,强化廉政建设,把"给人民以东西"作为第一方面的工作而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积累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经验;从"三个代表"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与形势变化而制定路线纲领政策,把远大奋斗目标与完成现实任务相统一,运用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加强党群关系,形成了"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集中为一点,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对于新世纪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决好"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青年干部作为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力量,承担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任。近年来,高校干部年轻化、专业化趋势明显,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营造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公平、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重要的后备力量。  相似文献   

8.
高校青年干部培养要紧跟意识形态导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发展需要的高校干部骨干。青年干部是高校干部队伍的储备力量,青年干部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各项事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青年干部培养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分析实施的关注点与着力点有利于提高青年干部培养质量、促进培养规范。剖析培养中的重要层面、处理培养中的各类关系、创新培养中的相关指标,多角度提炼高校青年干部培养的着力点便于高校组织人事部门的组织实施,也显示青年干部培养使用的科学性与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刘斌 《职大学报》2014,(4):70-75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能否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决定着土地革命的成败。为了争取广大农民群众,中国共产党苏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教育,不仅保障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优先受教育的权利,还大力推进文化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活动与生产实践结合。此外,为了解决经济条件落后以及师资匮乏等问题,还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兴办学校。这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推动了整个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执政体制建设为执政能力提高提供制度、体制保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执政体制建设,还应借鉴和运用党执政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做到把握真理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强调中心线和生命线的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统筹艺术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站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境遇上,未来将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和创新力;凝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向心力;提升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延续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89年的伟大征程中,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形成并发展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两个务必以及求真务实等优良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中,系统总结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的精神,对于重点解决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搞好创先争优活动,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梳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幸福和美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党的建设80年的丰富实践表明,进行党内理论教育必须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始终把学风教育放在首位,建构基础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培养一支高索质的理论队伍,并在教育方法上加强改进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全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关注意识形态教育,对其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当代马克思主义舆论宣传教育应当充分借鉴延安时期的历史经验,将意识形态教育摆在实际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不断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程和经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的百年里,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四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顾解放思想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更好地参与新的一轮思想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认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师范教育产生于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需要中,唤醒民众、培养又红又专的教师与干部是其初心和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师范教育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兼收并蓄、灵活多样的师范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积累起来的教育经验有:确立党在师范教育中的领导地位,依靠群众办师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师范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教师为中心发展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承担培养地方干部的任务。这些经验既丰富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宝库,也对新时代教师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依靠农民,重视农民。对农民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成功,也有缺失,回视共产党和农民问题的历史进程,对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从国情出发,走自己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在坚持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