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以工具类型为X轴、以责任主体为Y轴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116项基础教育减负专项政策和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减负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整体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均衡和实效性较差等问题。为更好地缓释与纾解减负政策执行中的阻滞力量,提升政策绩效,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多种工具的使用频度;设计“选择性激励”工具,消解集体行动困境;推进治理变革,谨守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职能边界。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研究》2016,(2):27-33
对1949年以来国家颁布的6部减负政策文本进行高频词汇统计,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减负的重点内容从最初的时间负担到八九十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再到21世纪的作业负担,减负的责任主体涉及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前三个主体的词频波动较大,且出现被弱化的倾向,后两个逐渐成为减负的重要力量。依据变化趋势,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优化建议,一是政策制定应剖析负担产生的深层原因,形成各层协调的配套政策体系;二是从语境上使负担指向词汇获得行动意义,在"如何减负"上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充分发挥专业执行者在政策实践中的作用,将专家纳入执行群体。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被赋予减负厚望。通过对三个省会城市“双减”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整体减负成效较好,初中学段减负效果不甚理想,且减负成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政策执行过程理论认为政策文本(制度安排)、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关键要素影响执行成效。根据政策执行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制度安排的有限性、区域教育生态环境的竞争性、政府较弱的公共服务偏好、教师认可度低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双减”政策减负成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减负成效,宏观上须破解教育系统中的结构性障碍,建设服务型政府;中观上须改革现有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和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缓解教育竞争压力;微观上赋权教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增强政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倡导多元共治理念。减负政策作为教育领域长期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执行过程中必然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政策执行具有响应全民治理号召、丰富政策执行方式、保障监管评价客观等优势。然而,不同执行主体间存在着价值分歧、执行权责边界不清、过度参与等情况,致使政策执行过程受阻、执行效果甚微。要打破多元主体参与减负政策执行的困境,需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明确各主体的执行权责边界、完善多元参与机制和法制遵循,形成执行合力,推动减负政策平稳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最严减负令"的出台,中小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问题。通过对23份省级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政策中的问题与潜在风险主要有:政策目标不明确可能导致执行偏差,强制性措施过多可能引发执行僵化,政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可能造成政策失真。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的精准性,实现从"减负"到"提质增效"的跨越;协调配置各类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合力;细化减负政策的具体措施,加强各主体间的配合,共同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政策注意力体现着政府对政策的关注方向,其差异化配置对探讨我国学生减负政策样态的分化和演进逻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文本进行考察,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文本计量分析,在探析减负政策变迁的注意力分布与阶段性特征后,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运用、政策减负内容、政策实施主体与政策实施方式几个方面,减负政策注意力趋势呈现出在稳定中持续发展、非均衡和差异化的转移、短时期存在应急反馈式的突变和总体呈螺旋趋势不断迭代前进的演变特征,并发现当前减负政策注意力存在部分失衡现象。对我国减负政策注意力变迁的趋势与特征的分析,未来我国减负政策需要进一步寻求破解功能定式、突破政策的限度困境、加强减负政策注意力的针对性,以平衡政策注意力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所推行的各项减负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减负问题的价值期待有所不同。“双减”政策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有力回应,而且也是加快构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为了规避“双减”政策执行失真,有必要对政策本身的有限理性、支持性的执行环境以及执行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进行合理审视,防止政策目标偏离。可通过提高执行主体的政策认同度与执行水平、优化政策的执行支持环境、调适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冲突,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并促使政策目标高效实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负政策经历了以防止身体过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取消重点校制度、规范校外培训为侧重点的四个时期。分析四个时期的减负政策可以发现,升学压力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减负政策的根本目的,调整优化学生负担结构是减负政策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减负政策的主要执行主体等四个基本共识。在回顾减负政策历史演进和分析四个时期减负政策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减负政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生态从升学导向转向素质导向,学生负担结构从单一转向多元,政策执行主体从教育内部为主转向内外联合,政策思维方式从标准化转向差异化。  相似文献   

9.
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义重大。以70份地级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文本为对象,从政策背景原因、政策内容、推进方式、责任单位4个维度,分析地方减负政策对为何减负、减何种负、如何减负、谁来减负四大问题回应的特征,表现为:减负背景原因严重忽视,地方政策内容同质化,推进方式多态并行,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迟滞。为完善地方减负政策和提升政策效力,应当注重增减结合,进一步明晰减负原因与明确减负目标;政策内容考虑因地制宜,探寻减负方案的地方表达;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推进部门联动,寻求改革的全方位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21,(5):21-30
"双减"政策首次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共同作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两大重任,而省级和地市级的政策是确保减负能否落实的关键。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梳理了 28个省89个市共计461份校内减负政策文本和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政策文本,构建"政策工具——减负类型"二维分析框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权威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象征与劝诫、系统变革工具使用不足;省级层面和地市级层面的校内校外减负政策工具存在同质化现象;校内减负和校外减负政策工具选择之间存在不均衡情况。结合"双减"政策导向,未来省市级选择减负政策工具可以进行以下改进:以权威工具为抓手,优化减负政策工具使用结构,提升政策协同效力;减负政策推进关注"本土性",寻求本地减负政策工具和政策文化、空间及受众的自洽;注重激励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的使用,对学生学业的管理由"双减"转向"双提升"。  相似文献   

11.
减负政策是国家提出的一个长期执行的政策。但其效果起起伏伏,非常不稳定,减负政策执行后在一定时期内效果显著,学生负担明显减轻,但也存在有的学生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的现象。在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理论指导下,本文对减负政策执行障碍从减负政策本身、传统文化、经济制度、考试制度四个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减负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减负政策失效的表现在于教育减负政策的被曲解、教育减负政策的被截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育减负政策运行监督机制的缺乏、教育减负政策反馈与评价缺位等方面.其影响因素在于教育减负政策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教育减负政策执行的环境影响、教育减负政策执行者的影响、教育减负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等.为此,需要正确的教育减负政策价值取向的引导,以提升教育减负政策的效能,从而达到教育减负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小学减负的政策文本作出梳理和分析。梳理发现,中小学减负政策的生命周期在一个时段内呈现不断缩短的迹象;减负政策主题从早期的单一而明确形态向内容复杂变化,但保留了原始的归因认识;减负政策呈现了几大进步特征,但局限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归因和实际操作上并没有明显突破。总体看,针对减负政策及其文本的阅读疲劳症和执行厌烦症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4.
政策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准确把握政策意图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实践效能,而对政策意图的把握离不开对政策整体图像的研判。为此,着眼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运用政策文本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的数量、类型分布、颁行机构和主题特征等维度进行定量刻画,进而从“减负”政策的时间节点与实践效用、“减负”政策的专门生产与法理效力、“减负”政策的配套体系与组合效率、“减负”政策的内容设定与明确执行等方面展开学理反思。旨在廓清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的图景,不断提升“减负”政策的解释力,最终以“减负”政策的实践效能彰显助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减负政策执行失真是中小学减负实现的主要障碍。减负政策本身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执行环境的制约以及执行监督不力等是导致减负政策执行失真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李学 《教育导刊》2014,(3):33-36
减轻文化课负担,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综合运用各类手段是当前减负政策的基本取向。减负政策存在的前提不明、指向不全、配套改革进展缓慢等问题,应通过明确课业负担内涵、完善学业质量监控体系及统筹教育改革等方式或手段加以解决,以提高减负政策目标针对性和政策执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小学教师减负的缘由,然后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范畴界定与问题,最后论述了基于减负清单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完善,包括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及工作效率、增强对教师工作时间的可视化管理、提高一线教师参与清单制定的主体性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和政策被替换等失真表现,分析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提出加强宣传使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减负"的督导评估制度等对策来解决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积极响应。截至2021年2月底,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对28个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文本分析发现:其内容主要涉及禁止类和严格控制类两大类,政策措施与"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基本相近,各省(市、自治区)又有其侧重点;从采取的政策工具来看,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自愿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等进行了有效搭配。各省(市、自治区)教师减负清单的问题包括:清单中存在隐藏负担,实施过程中存在此减彼增现象,减负的"度"把握不准,减负清单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的原因在于:中小学校的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教育部门难以拒绝系统外的行政压力,尚未形成新型教育治理机制。提出三个建议:教师减负要靠综合治理,教师减负清单的制定需要一线教师的参与,教师减负清单的长期效力需要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列举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和政策被替换等失真表现,分析了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提出加强宣传使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基础教育“减负”的督导评估制度等对策来解决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