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厘清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基本逻辑关系,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战略举措、创新路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二要全面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价值遵循、发展发现和体系建构;三要系统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实践要求和关键点位。如果对上述三重逻辑缺少系统化理论思考,只是将友善价值观引导视为一个操作层面的技术命题加以处之,那么新时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就难以得到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786位在校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知行现状的实证调查,从人格特征、面子、关系、同伴压力、政府倡议、校园氛围、家庭影响、友善价值观和友善行为意向等九个方面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影响因素进行验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外向性、情绪不稳定性、开放性、面子、关系、同伴压力、政府倡议、学校氛围、家庭影响等都会对大学生践行友善价值观产生影响,亲和性和尽责性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做好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引导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云南省10余所高校近3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动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职业评价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友善价值观引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通互动,具有基础性、品质性、多样性等内涵意蕴,能够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针对二者在融通互动中存在重要性认知不足、内在动力激发缺乏、建设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提出夯实校园物质文化、建构校园制度文化、营造校园行为文化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等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做好友善价值观引导提供物质支撑、制度保障、传播渠道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孝道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新孝道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继承传统孝道合理因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恩知报、养老敬亲、齐家治国.它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它能够营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团结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提到的"友善"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整个社会大力倡导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受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这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似乎渐渐被人遗忘,大学生的友善道德观念也日渐淡薄,为改善这一现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友善价值观教育,将友善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转化为友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职业的评价、择业的倾向等关于职业生活的总体看法,它通常建立在职业需要的基础上,并通过职业需要制约个体的职业选择、调控个体的职业行为。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个人主体意识增强、评价标准务实、价值取向多元、目标功利化等特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具有明确导向、规范调整的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多样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群体分类理论的视角,依据不同群体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重点,探索思想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9.
友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词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之一。通过论述当前社会个体化特征及其影响,从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立足点、友善文化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落脚点三方面出发,分析当前社会友善价值观培育机制建构的着力点,从友善情感激发——感染机制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友善文化教育——传递机制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主渠道、伙伴精神塑造机制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核心和重点,友善行为回应——评价机制是培育友善价值观的外在保障和持续动力等,探究社会友善价值观培育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具有职业价值主体个性化、价值评价标准现实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等倾向,从多层面揭示社会和经济转型造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提出政府、高校及家庭等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上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育人的根本在于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从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育人的根本在于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从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形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该研究在尊重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专业精英、社会栋梁"的育人目标,以"LIFE"育人体系为例,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构建实践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精神教育的育人理念和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不断多元化、复杂化,促使我国经济不断向现代化转型,在此关键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指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构建与党思想一致的主导价值观,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受教育观念与大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从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分析出发,从社会环境、教育观念与学生自身方面浅谈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针对性地从社会认同视角下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社会认同为视角,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纳入其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建设中,切实营造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平等、公正的机会,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高尚情操,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5.
重情与重理     
“情理”观是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中国人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具有“重情轻理”的特点,而当代大学生与传统中国人相比,具有明显的“重理”倾向。针对当代大学生“情理”观的特点。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教育主体和一些研究者认识中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即价值多元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从实质上说,这是对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判。虽然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行为失范的问题,但要看到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是认同的。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从哲学上正确把握价值本质、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引导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实施教育关怀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从教育关怀视角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心理分析,进而选择教育关怀与心理救助的有效路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引领作用的重要路径是建构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贵在建设,需要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渴望投身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活动 ,他们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主流。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大学生把人生的价值转向获取狭隘的自身利益上 ,出现了背离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倾向。培养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要采用课堂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 ;其次要给他们树立学习榜样 ;再次要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实践 ,进行社会调查。  相似文献   

19.
"贵义"是我国墨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贵义"价值观强调个人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中的利人利己、社会责任感、可行性认知。"贵义"对当代大学生公共道德观的建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德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利人行为的具体实施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密切相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境遇需以爱国为引导,市场经济的冲击需以敬业为基本要求,诚信为基础,开放的社会环境需以友善为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