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STEM教育着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习过程、学科知识融合,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科学实践而产生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将其融入STEM教育中,有助于青少年开展科学实践并强化其价值认同。针对STEM教育本土化不足、过度依赖技术、价值取向单一化问题,可从加强顶层设计以契合青少年成长成才需求、加强学科交叉以汇聚传播优质资源、立足项目实践以关注学习过程、完善体制机制以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提升科学家精神融入STEM教育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3.
科创教育作为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理解科学技术并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是从小培养科创人才的重要途径“。创中学”是青少年科创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吸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后迭代演进而来,倡导在创造中学会学习、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强调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创造过程的统一。本文基于青少年科创教育“创中学”的概念及特征分析,借鉴国际创造力教育的典型经验和研究成果,尝试通过构建“创中学”综合课程设计的“双螺旋模型”“、创中学”学习过程的“飞轮模型”和基于“创中学”学习共同体的评价模型,创新科创教育的本土实践方式,助力党和国家科创人才早期培养。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再到“科创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分别作为独立主体得以被关注同时又相互融合于教育的过程。但科创教育尚处于初探期,人们对工程、工程科学、工程教育、工程师等还存在认识盲区和误区。工程哲学确立了工程本体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和联系,为透视科创教育、明确工程教育对于科创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视角。工程哲学视域下,工程教育打开“人工世界”的大门,让科创教育回归生活;工程教育有机整合科学与技术培养创新人才;工程教育丰富科创教育的内涵和育人价值;工程教育为科创教育提供方法和策略。当前青少年科创教育存在中小学工程教育缺位、高等工程教育错位、大中小学工程教育断层的问题。以工程教育为引擎驱动青少年科创教育发展可实施三个策略:针对中小学,以“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工程教育普及;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以“回归工程”为要义,还原工程教育本真;针对大中小学工程教育衔接,以大学为龙头,强化工程教育辐射。  相似文献   

5.
6.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了,但它留给每个人的记忆却是刻骨铭心的.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冉次挺起了不屈的脊梁,用坚强和团结书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7.
张超 《人民教育》2024,(1):70-72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深度阐释、挖掘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元素,从培养爱国精神、树立理想信念、鼓励探索创新、坚守学术诚信等方面探索在科学教育中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我国科教事业实践构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价值观的培育与培养策略,为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科学精神启蒙于近代,随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家精神。之后其内涵丰富发展,确立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内容。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动力,是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弘扬科学家精神,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厚植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内化其灵魂、合作中孕育其精神,这四个方面是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精神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生成于科学家爱国奋进的历史征程,凝练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实践成果,继承中华文化的美好品格与优秀内涵。科学家精神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方法体系,彰显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契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生的逻辑价值,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中。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科技创新教育在中学课堂的落实,敦促广大教师掌握科技创新教育课堂的理论支架与开展流程,以快速发展实现课堂创新,将科技创新教育与国家课程相融合,荣成市蜊江中学立足科技创新教育现状和新课程标准,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制定策略,落实反思,形成科创教育课程体系,探索素养育人方式新变革,强化创新课堂开发管理指导,灵活运用科技创新教育带动丰富学生素养的提升,向着蜊江中学“精致教育成就精彩人生”的办学愿景再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李洁 《林区教学》2022,(2):9-12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所需。梳理科学家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时代价值。应以课堂为抓手,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载体,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也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新使命。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具有信念教育、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可从主体契合、内容切入、介体承载、环体依托及实践深化五个层面加以解决,有效落实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大国博弈严峻挑战的需要.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家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创新文化教育为重点,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为抓手,有效加以推进,培...  相似文献   

14.
科创教育是新时代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向。它的时代内涵是以创新为要义,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宗旨,促进学生关于客观现象与规律知识系统的形成以及创造性应用的教育活动。发展科创教育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内驱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科创教育发展,应当扩充科创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科创素养;落实科创三级课程,打造科创特色品牌;变革科创教学方式,厚植创新育人理念;建设科创实践基地,完善科创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潜在力量,将担负起科技强国的历史重担,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至关重要。大学生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又是其自我人格塑造和自身科学素养养成的需要。后疫情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依旧面临诸多挑战,存在着“泛娱乐化”现象消解科学家精神、高校培育力度存在偏差、大学生自为性意识薄弱等困境。大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应从网络环境、育人资源及价值主体等多角度入手,实施和推进“融媒体矩阵”思想引领、课程思政立体化模式构建、大学生科学家精神自我教育能力的培育适切性对策,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科学家潜质,养成和践行科学家精神。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精神尤其是本校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转化为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不竭动力。要分层次逐步扩大“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覆盖面,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科学家精神和事迹,建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并打造可复制的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模式。  相似文献   

17.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是古田会议最大的历史特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其实质就是教育广大党员和革命战士应当牢固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执著的信念.新形势下学习好、继承好、发扬好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将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被古代所公认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教育,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作为“副科”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世界人才竞争的逐渐激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成为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作为人文基础学科之一的历史教育,以其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起到了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和价值回归.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包括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育人内涵等三个方面.当前,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认知困境、教学困境和传播困境,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开展实践体验、创新宣传方式等方面探索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策略,顺应高校立德树人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冯玲 《河南教育》2004,(12):17-17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发展之必然要求。当代城市青少年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精神,从而继承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城市青少年,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没有经历过苦难和穷困,更没有饥饿的体验。享受着物质盛宴的城市青少年对于艰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