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洗礼的重要文明传承文化内涵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可以进一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开展,利用教育实践、教育管理及教育内容创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得以与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有效契合。将民族意识植入大学生内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观念,有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塑造未来的生态社会,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生态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等学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概述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从三个方面逻辑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以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引领人民”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其中,为了人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依靠人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引领人民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导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守人民立场,葆有人民情怀,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创新引领方式,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态愿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以传统的生态价值为基础,并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不断的改变,进而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做出的一种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有效实现介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其必要性主要是能够更好地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顺应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更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更有价值参考的理论教育,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这是一个有意义探讨的话题。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中来,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效益的网络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也是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为此,必须探寻切实有效的途径,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观以及生态责任观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切实贯彻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神,紧跟新时代网络媒体发展趋势,需建立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学生,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也给予了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自主话语权。同时,通过政策引领、平台创建、品牌设立和科学管理等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期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更加深入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现同心同向、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良好品德。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品德,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德艺双馨的高质量人才。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大学生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及高校学生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现阶段要想实现我国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培养"新思想"的人才,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本文从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原则及阅读其他有关文献后,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做出的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纲领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并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入手,分析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依照大学生网络语言的运用现状,找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的创新价值,即有利于改进教育方式、加强思想的开放性及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借此发现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语言特点相结合的创新方向,如适应互联网的形式变化、凸显课堂学生地位、延展信息获取方式及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阵地,承担着弘扬与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一般做法、创新做法及对其科学性和持续性、时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对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开设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学》等通识类选修课程。为了促进选修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我们尝试挖掘环保类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而适应社会对全方位育人的时代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大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需重点关注主渠道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三全”育人、学生党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及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影响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守正创新要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加强学生党团组织思想建设、发挥校园媒体意识形态宣传作用和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的举措来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学生社会共同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共同理想教育存在主观上的认同和客观的行动差距大、社会共同理想教育缺乏整体协调性、共同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挫伤大学生的青春热情等困境,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共同理想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其思想,充实其头脑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探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育人体系等方法,努力使新思想高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问题,应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等内容;给出了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刻不容缓。郭沫若作为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战线上的巨人,他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相关论述及实践,能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启发与借鉴。文章梳理其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劳动教育面临的四重困境,从统一融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和顺应自然四个思想维度阐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相对较高,而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相对欠缺,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专业、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所在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运用"大思政"视角,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