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日本的"博士过剩"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课程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一直低于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却出现了令人奇怪的博士过剩现象.而且,这一现象经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和"研究生院重点化试点"等改革措施,亦未见明显成效,现在它已成为困扰日本课程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跨世纪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博士过剩现象的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出现的博士就业难问题,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检讨了日本各界的应对措施,指出日本通过产学官的合作来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博士人才、促进更多的博士人才进入企业、拓宽博士职业发展途径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从2015~2018年3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博士毕业生去向仍以直接工作为主,但近年来到境内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类工作的比例约60%,平均15%以上的博士毕业生会进入企业就职,“溢出”效应明显,研发型企业招聘博士毕业生人数突出。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5.
日本论文博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博士制度贯穿着日本研究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论文博士制度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同时也沟通了大学与企业间的联系 ,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压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影响学科间平衡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浅议企业招聘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首要环节,它关系到企业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使企业在人力资本的储备上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目前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分析人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理论和实例论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学资料》1986年第5期刊载了到1985年3月31日止,1984年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情况,现摘要介绍如下。先说博士学位授予情况,日本授予的博士学位总数已达到117215人,其中国立大学授予的79057人(占67.5%),公立大学授予的10093人(占8.6%),私立大学28065人(占23.9%)。获得博士学位者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两种。在总数117215人里,课程博士47480人(占40.5%),论文博士69735人(59.5%)。  相似文献   

8.
为加拿大多伦多联合据技术顾问公司高级顾问的杨群峰博士,是应用数学研究领域里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他从6岁入学到1999年完成博士论文到该公司任职至今,基本上现  相似文献   

9.
正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校甚至硬性规定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在一些人看来,有了博士,高职办学水平就能相应地提高。在我看来,高职院校不是不可以有博士,而是"师傅"比"博士"更需要。只有博士,没有师傅的高职院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高职院校,绝对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金九银十”,秋风一起便又到了职场最热闹的时节。每年的9月份起,各大企业开始招兵买马,纷纷以网络招聘、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招揽优秀人才,而职场人士也蠢蠢欲动起来,向心仪已久的企业展现自己的才能。  相似文献   

11.
多年前,某校招聘语文教师,应者甚众,其一为博士。校方指定他试讲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这位博士毕业于非师范类的名牌大学,似乎不懂得如何上课,更不懂得如何去迎合和讨巧。他的课被认为是失败的,因而遭淘汰。如此也就罢了,未料,他的课竟成了大家取笑的对象,——有的说他教出来的学生会考0分,有的说他卖弄知识也不分场合。有的说这堂课连学生讨论都没有,唱的是独角戏……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03,(12)
1999年10月8日—18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国家现代材料信息网络中心联合主办了”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海内外青年材料博士服务企业活动”。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180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以及分布在全国高校、研究院所和各相关企业的近300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了活动。青年材料博士们先后在杭州、上海、宁波、太仓、昆山、北京等地举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我有一次申请职位的经历,从中掌握了国外职位招聘的一些知识和实际经验,现在我将这些经验与体会写出来,供那些有兴趣在国外找工作或者读博士后的朋友们分享。哪里找合适的职位对于即将毕业的人来说,你即将去哪里是一个时刻困扰自己的问题——是找工作还是读博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有些专业招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在向博士层次提升。无论是校企合作,还是高职内涵发展、“双高校”建设项目、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客观需求上均要以博士层次卓越职教师资为支撑和引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基于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探索构建“工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校—企—校”实践育人体系、教育学与工学“嵌入式”科研培养体系、全过程一体化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了高职博士层次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调节,有效解决并防范了博士供给过剩问题。在供给侧,通过动态调节博士招生数量、提高海外留学生比例、鼓励博士多元就业等措施,既合理控制了国内博士供给数量,又提高了博士供给与就业需求的区域、学科和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在需求侧,通过扩大博士后招聘数量、提升非终身教职比例,扩大了学术性岗位的需求数量和博士就业的层级弹性。建议我国通过提高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加强博士可迁移能力培养、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建立博士培养过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曾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工作的熊梅博士于2001年来到被誉为“育苗的沃土,孩子的乐园”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任校长。目前,她还担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理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以及日本教育课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个性化教育研究联盟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和关键性因素.招聘是企业获得优秀人才的重要渠道,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重要一环.这就涉及到企业招聘方式和招聘理念,面对人才招聘渠道发展的新趋势,以校园招聘、电视广播、人才招聘会、报刊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招聘方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要,而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招聘应运而生.时下,随着微博日益普及,人们不仅开始习惯用微博随时表达、获取和分享信息,也让企业争夺人才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微招聘”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目前人力资源领域对这一新兴招聘方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讨微招聘的优点和不足,并与其他招聘方式作比较,思考微博招聘这一方式的科学定位,提升公司招聘有效性并找到合适人才.  相似文献   

18.
日本筹建国家级博士人才数据库(JGRAD)主要回应博士教育发展现实困境,服务于博士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为了确保JGRAD顺利运行,动态追踪生成“博士人才大数据”,日本着重于明确数据库目标定位、理顺数据库运行管理权责、优化数据库内容框架、完善数据库数据采集程序、建立数据库参与激励机制。通过JGRAD,日本扩大了博士人才数据信息覆盖面,生成了博士人才客观“数据”证据,以数据和事实相结合可视化博士人才发展图景。该实践对我国建立和完善动态监测的博士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强化“以数促管”,开展持续性博士动态追踪调查;形成“执行+支撑”合力,建立专业性博士人才大数据平台;遵循“博士生社会化”理念,构建横纵贯通的博士调查框架。  相似文献   

19.
徐妍 《神州学人》2003,(11):28-28
9月8日到14日,以吴智深教授为团长的留日博士专家团,如期完成了他们对青海大学的第三次访问。博士专家团一行19人,其专业方向主要在地质灾害、地盘工学、饲料调制分析、农业经营学、环境调查、都市地域计划、生态环境机械工程和能源利用等方面。此次博士专家团还邀请了3位日本专家和1位美国专家参加,在青海大学常驻的首席研究员岛井骏藏先生也作为博士专家团成员参加了有关活动。短短一周访问时间内,博士专家团成员同青海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起,分析、研究了在研课题进展状况,他们深入到青海大学各院、系,就对接课题进行研讨、论证。博士…  相似文献   

20.
工业博士是欧洲大学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一种特殊形式,博士候选人通常会和企业签订工作合同,完成企业交付的科研任务.为了使联合培养顺利实施,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联合方式,其核心都是要协调好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德国,企业主导了博士联合培养,但是只有大型企业才可能参与博士的联合培养;在北欧和法国,中介组织和政府主导了联合培养.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边界仍然是清晰的,政府和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担保"和"补贴"服务,激发中小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