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别让孩子感到羞耻。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是一位话不多但很慈祥的人。小时候,经常有很多远亲的孩子来我们家,因此我们家常常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吵闹不已。有时连年纪小的我看了也认为应该指责的事,父亲却从来没有一次生气地去指责。  相似文献   

2.
有的父母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服从自己,而不管自己给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如(?)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积木建造“高楼大厦”,父亲却硬要他丢下心爱的游戏去画图画,孩子实在不愿意停下来,就被父亲指责为“不听话”再如,客人来了,母亲硬要女儿给客人表演唱歌或跳舞,女儿不干,母亲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啊!”其实,女儿不愿是怕难为情。很明显,类似上面所说的情况是不能怪罪孩子“不听话”的,因为孩子有孩子的乐趣,孩子有孩子的顾忌,作父母的决不能只要求孩子服从  相似文献   

3.
孙京香 《成才之路》2011,(13):6-M0003
人总是在不断地指责别人的过错,设法让别人来理解自己的想法,想办法来改变别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总是无法接受。那么,人如何才能使自己真正地快乐?就是耳顺,乐于接受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不去过分在意他人的生活,而去精心经营自己的人生。学会时时地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4.
《竞选州长》写的是一个声望极佳的“我”在竞选的过程中受尽莫名其妙的指责,结果甘拜下风,放弃了竞选的事。所有的指责都是那么荒谬。比如说小偷的罪名:报纸上说“我”在蒙大拿的小房子里偷伙伴的“小小的贵重物品”,而且是常常偷。多么可笑!在蒙大拿的工棚工作的人会带贵重物品?而且按丢失的频率来算,那些东西肯定值不少钱,又有谁去工棚带那么多贵重物品呢?那不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吗?又如伪证罪:说我做伪证的意图是在瓦卡瓦克从“一个贫苦的土著寡妇及其无依无靠的儿女手里夺取一块贫瘠的香蕉园”。而“我”是一个不知道香蕉园和…  相似文献   

5.
小议文明     
在地铁上,一位男子随地吐痰,受到了周围乘客的指责,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一位黑衣男子看不过,“教训”了他一顿。但冷静下来想想,穿黑衣服的人真的是“打得好”吗?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现象,使用“污言秽语”又“大打出手”的人又何尝不是“不文明”的体现?只是自以为“文明”的小丑罢了。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批判主义的方向上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但阿尔都塞却是一个例外。他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人”驱逐出去。可是他在谈论恩格斯时,却又指责恩格斯有科学倾向,批评他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时,处处向自然科学求援。然而,这种以误读为前提的批评却反过来证明了不是恩格斯,而是阿尔都塞本人才是现代实证主义的信徒。  相似文献   

7.
方舟 《家庭教育》2001,(5):44-44
放学了,小林觉得今天作业不多,可以先玩会儿。于是和小明结伴去儿童公园逛了一圈,尔后又到花鸟市场看宠物,回家时,一看父母在等他吃饭的焦虑神情,顿时内疚起来,忙说:“对不起,我回来迟了。”心想下次再也不去了。可爸爸妈妈像没听见似的,爸爸指责他:“太不像话了,放了学就想玩。”妈妈数落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位老教师对自已童年时期一二件“小事”的回忆,事情虽小,却引人深思。他的回忆对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待犯错误的孩子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姑息纵容当然可能贻害无穷,但是一味指责、批评、惩罚又能否保证教育的成功?作者固然不曾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他的观点却十分明显地寓于两件“小事”对比之中。文章没有干巴巴的说教,然而对于传播采种教育论点来说,也许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范丰梅 《家长》2012,(8):56-58
小王下班回家,发现儿子又在看电视,气就不打一处来:“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今天有两节自习课,作业在学校里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没事了?你就不会自己复习复习!”“哦。”儿子极不情愿地走到书桌旁。“一点儿也不懂事,什么时候你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啊!”小王指责的声音继续传来,儿子委屈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0.
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当前的教学评价在实施中,却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一)吹毛求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批评和指责往往要多于表扬。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惟我独尊,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甚至予以指责、控苦、讽刺、谩骂。如,学生读课文稍有不通,就指责:“怎么搞的,课文都还读不通,你根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练读。”又如,学生在书写中出现了错字,老师便说:…  相似文献   

11.
明天 《家庭教育》2014,(7):16-17
“我家小子整天看什么僵尸奇案,骷髅日记,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浪费时间!”“我女儿今天学这,明天学那,全凭兴趣,什么都没学好!”“快考试了,天天催着他复习,他却像没事似的,一点也不上心。”这样的感慨,估计大家经常听到。家长口中的这些孩子,好像的确不求上进,不争气,是应该打板子。身为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家长们感慨的这些事,我都经历过。不过,我不是一味地去指责孩子,  相似文献   

12.
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样的场景篮球场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比赛,比分落后一方的教练大声激动地叫着“防死!盯人!怎么不配合好呢?”场上队员听他这么一叫,更加紧张,不知所措.当时我在心里嘀咕着这个教练,只求,又不告诉队员怎么去配合,再怎么喊也是白费劲.球赛过后,我突然醒悟,我平时不也和这个教练一样指责学生的吗“?你怎么不多动脑筋想想问题?课堂上怎么像根木头似的?”等话语难道不是出自我们的口中?  相似文献   

13.
薛登兰 《山东教育》2002,(34):16-16
人们在夸奖赞美时,习惯翘起大拇指,说:“好样的,你真棒。”当训斥批评时,常用食指去指责,说:“你怎么搞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生来都喜欢赞美,没有哪一个人拒绝赞美,喜欢批评指责,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老人受请,小孩受宠”就是这个道理。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惯用“大拇指”去表扬,不用“食指”去指责,使我得到了许多教育成功的体验。每当学生进步时,我用大拇指去表扬;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我翘起大拇指去赞美;每当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用大拇指去安慰、去鼓励:“战胜困难就是好样的。”记得去年…  相似文献   

14.
“咬鸡鸡”     
“老师,我想尿尿……”一个小男孩走过来摇着我的胳膊小声地说。“去吧,你和回翔一起去。”我派了一个能干的小朋友和他一起去。“不好了,张老师,不好了,强强尿不出来。”回翔急匆匆地跑回来报告。“尿不出来就回来呗,有什么好着急的,看来强强又是借去厕所为名玩去了。”我心里想。“你去玩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上网,看到网上的这篇文章,深为震撼。“自学考试,又重新点燃了我濒临熄灭的斗志”,“我又抬起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自学考试的行列”,“孜孜不倦,汲汲以求”,“为能到梦中的地方去,再苦再累我也不后悔”,用“到计时”的办法,“去迎接那灿烂的金秋”……这篇文章不长,却道出了广大自考生无悔的追求;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很朴素,却能唤起我们对广大自考生的崇敬。  相似文献   

16.
“报告,报告……”上课的铃声已响过多时,几个“捣蛋鬼”却又姗姗来迟,不用问,准是又去打乒乓球了.对此我曾三令五申地禁止,让班干部多次提醒,然而收效甚微.细细想来,自己的学科是“小三门”,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又或许我对他们太客气了,“光打雷不下雨”,对他们没有威慑力.  相似文献   

17.
挫折的礼物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了上帝。他生气地问:“我是一个博学的人,为什么你不给我机会让我成名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那个人听完上帝的话后便苦练钢琴,虽然弹得一手好钢琴却还是没有出名。他又去问上帝:“上帝啊!我已经精通了钢琴,为什么您还不给我好的机会让我出名呢?”上帝摇摇头说:“并不是我不给你机会,而是你抓不住机会。第一次我暗中帮助你去参加钢琴比赛,你缺乏信心,第二次缺乏勇气,又怎么能怪我呢?”那人听完上帝的话,便又苦练数年,建立了自信心,并且鼓足了勇气去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高尔基,对形象思维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学习这些论述,有助于深入开展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一 高尔基在《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中指出:“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这段论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可是,反形象思维论者却指责这段论述是“含糊语句”,说什么“有些形象思维论者就以这样的含糊语句为依据,把创造性想象说成是一种作家特有的用形象来进行的思维,而反对思维中运用抽象”;并且断言形象思维“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还指责形象思维论是“排除理性”,否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为了分清是非,我们必须回答这种指责。  相似文献   

19.
爸爸的假日     
“叮零零,叮零零……”电话铃响了。“喂,来啦!”……爸爸放下电话,疾步走出房间。我想:今日是星期天,一定是爸爸的同事来电话,约爸爸到哪儿去玩,这下爸爸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我为爸爸能够休息一天而感到高兴。“臻臻,你在家好好做功课,爸爸有事去医院一趟。”看爸爸一脸的紧张。“怎么,又要去医院?”“是啊,医院来了两个重病人,小张和小李都是实习生,我不去不行啊!”“去,去,去,那是你家。”我不高兴地噘起小嘴。爸爸见我这样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不多说了,我走了。”只听“砰”的一声,爸爸就匆匆地离去…  相似文献   

20.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