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静 《师道》2012,(12):59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对于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是昔日的说法,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句话,就是“家有三斗粮,也要当好孩子王”。因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到6岁的孩子,是地道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4.
王红 《成才之路》2010,(15):4-4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真谛。本文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友情提供一片生长的沃土;教学中自然渗透,帮助孩子学会做有爱心的孩子;通过积极的教育方式呵护好孩子的爱心等途径,让孩子悄悄在被爱中获得会爱的技巧的四个方面的探讨,最终让孩子获得“爱”的密码,诠释“爱”的真谛,掌握“爱”的技巧。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是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但由于对“宽”、“严”的理解不一,教育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因而有必要对它们加以诠释。宽,有人认为是放任自流,讨好孩子。其实这是对教育中“宽”的误解。教育中的“宽”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的一种宽容,是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是一个播撒“爱”的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今天,“爱”的丰富内涵,被郑琦同志用42年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化为对青少年的关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郑琦是一面我们弘扬高尚职业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幸福的思考     
在启智学校工作的李老师,教的是一群先天残疾的孩子。一次,在讲到“幸福”这个词的时候,他顿住了。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向这些不幸的孩子诠释这美好的词汇。在李老师看来,这些孩子从来就没有过幸福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正>生命教育的内涵多元而复杂,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为了“生”和更好地“活”。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死亡教育是一种逆向教育。它是通过让孩子了解死,从而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一些视频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孩子哭着说:“我咳嗽了,呜呜呜,我要死了……”孩子在对一种没见过的新食物提问:“妈妈,我吃完这个会不会死啊?!”孩子在大发脾气:“你去死!你去死!”  相似文献   

9.
在家庭教育领域,眼下有两个字使用频率比较高,即:“塑造”。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如果有谁劝其不要这样做,便回答说:“人才是塑造出来的。”进而提出所谓理论依据:“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如此塑造,如此诠释“可塑性”,对吗?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选来看一组数字:  相似文献   

10.
像成人一样,所有年龄的孩子都需要时间和理解能力来经历死亡事件。幼儿对死亡过程的认识与成人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对死亡的理解与死亡事件发生时幼儿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了解孩子是怎么构建“死亡”概念的,有助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感受和经历作出更加敏感的反应。此文概述了孩子是怎么理解死亡的、与孩子讨论死亡问题的具体策略、及家长与教师帮助孩子走出悲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教育专家曾形象地诠释了幸福家庭的新观点: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这么企求是理所当然的事,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地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把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置于一个生动的游戏互动场景中,诠释着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平等、互动。这种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便是对孩子活动中抛出的有价值的“球”给予恰当、及时的抛回,  相似文献   

13.
刘第红 《师道》2008,(7):46-46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在这危急时刻,另外一个大人“碰巧”赶至,“救下”垂死挣扎的孩子,并且替孩子保证:他今后会学好的,不再惹父母生气。有了保人的担保,父母亲也就顺势下了台。  相似文献   

14.
最近,日本的教育专家在呼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家庭的概念。●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地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05,(6):1-1
教师职业是一个播撒“爱”的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今天,“爱”的丰富内涵,被郑琦同志用42年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做出了完美的诠释。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化为对青少年的关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爱别人的孩子胜过爱自己的孩子:郑琦是一面我们弘扬高尚职业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经接触到“死亡”一词,他们可能会在跟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但是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人死不能复活这样抽象的道理。此前,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而已。  相似文献   

17.
董淑雷 《语文天地》2009,(11):67-68
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不乏“高耗低效”的现象.这里既有机械顽固的应试倾向,又有与时代进步不相合拍的虚假与浮躁之风。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现象中探索、感悟和发现课堂的本真.诠释和把握课堂教学的真谛。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谢霞 《教书育人》2014,(9):59-59
汉字诠释着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美,汉字书写的审美效果是电脑输入无法达到的。在写字指导教学中应该将写字与做人相结合,让孩子把写字的过程当作是一个“美”化自己的过程,当作表现自身的“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例文呈现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雅言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本期杂志一篇文章的标题。之所以用这段话做了导读的标题,是因为觉得本期文章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