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地栖居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王菘舟老师也说过:“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在现状的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和谐德育侧重从两个方面"筑造"和谐校园;和谐德育描绘了学生诗意栖居校园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4.
周文栋 《学周刊C版》2014,(5):126-126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其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徘徊中不知所措.不如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挑着孩子的梦想.在春天播撒希望.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天地中.  相似文献   

5.
那一堂课,不经意间和学生说到罗素,说到89岁高龄的他到政府门前静坐,激昂地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仅仅为了呼吁和平;说到他一生著述71种,年近古稀却还开始尝试写作小说……我发现学生眼中有晶莹的泪珠,课堂很静。我知道,我的学生被感动了,被罗素不可遏止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韧性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6.
进入高三,语文没有了高一高二的新鲜有趣、诗情画意,学生不再去品味"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朦胧感伤,不再去同情王昭君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幽怨感愤,更没有心情去细细地理故都的槐树的落蕊、项脊轩的枇杷树、浔阳江上被泪打湿的青衫。语文的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被用来梳理知识,训练答题能力,总结答题技巧,寻找难点突破方法,进行考前的实战演习,强调识记和答题的套路,这使得教师筋疲  相似文献   

7.
诗意地栖居     
我是个疏于跑街的人.可一日上街却惊异地发现.小城那古巷密集的一块地方已夷为平地。昔日那挤挤挨挨的老房宅、古民居已成了碎砖瓦砾,还有数十处断墙颓垣。那几条有着很好听很书卷气很古雅名字的小巷将她苍白破败的面庞无奈地向着夏日的艳阳。  相似文献   

8.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己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充满诗意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悟这些文章的魅力,获得最大的阅读审美享受?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巧妙运用诗歌这一元素,不仅能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文本的体验.课堂,因为诗歌的润泽显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叶延武 《人民教育》2012,(10):41-44
课程改革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对语文实践的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定位,一方面意味着语文课程要由教的课程向学的课程转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语文课堂要由知识课堂向实践课堂转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相似文献   

11.
正德国哲人、诗人海尔德林在《人,诗意的栖居》中写道: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人就会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人的"栖居"是追求"精神"上的"存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追求精神的存在价值,希望通过语文组课程文化建设,引领我们  相似文献   

12.
贾隽 《教书育人》2007,(8):66-66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在怎样的氛围、情境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空间,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和乐趣。”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一位诗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心灵。”为师者,  相似文献   

15.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母语,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其诗意原本就无处不在,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随着社会的嬗变与课程的“改革”,渐渐地在背离学生的精神家园,这不能不让国人痛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  相似文献   

16.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17.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9.
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等级。在我看来,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有清晰的  相似文献   

20.
诗意地栖居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暖暖的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交织成诗意的栖居。总喜欢在雨季,捧着戴望舒的《雨巷》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