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新形式与新途径。通过对安徽省5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愿意参政议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受网络监管措施不力、自身政治素质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容易被网络上错误舆论诱导,导致盲从行为和群体极化现象。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监管,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反馈效率,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激发大学生更高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发挥"正能量",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网络民主是信息时代民主发展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是实现网络民主的必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应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畅通网络民意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主参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主参与是普通网民或网络社团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网络公共空间为平台,参与政治,表达个人或社团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机关权力运行,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活动。它具有虚拟性、多向互动性、去权威性和离散性、直接性、快捷高效性等特征。网络民主参与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功能,其中积极功能是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主,是由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其主体是虚拟空间的网民。网络民主具有虚拟化、去权威化、非正式化、交互性四大特点,在信息时代,网络不仅仅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资源、一种重要的政治影响力。网络民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率,都具有传统民主参与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民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客观上防止和抑制了独栽专制行为的泛滥,巩固了民主的阵地,同时加速了公民民主意识和权利观念的形成,进一步促进民主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17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主参与具有网络技术运用的娱乐化、参与途径的多样化、参与内容的广泛化、参与意识的理性化、参与过程中的差异化等共同特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行工作方法与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网络环境而诞生的新型政治参与现象,它本质上具有协商民主的理论属性,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相比,它具有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规律。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网络政治参与,深化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是理性分析、解决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有关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民主政治的实质要求和重要标志即为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其独特的内容和规律给当前的社会政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正向作用与现存问题,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新渠道,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同时,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负面因素,如虚假政治言论、情绪化参与、非法参与等也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必要通过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建设,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而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监督、网络论坛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互联网以民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特点,对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保证政府工作的廉洁性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培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问政成为一种新颖、特别的政治参与手段。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较,网络问政使民意的表达更直接、开放和迅速。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益分化,使得社会冲突不可避免。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具有建设性地提出"安全阀"制度可以放大冲突的"正功能"。由此,推动网络问政的有序化、制度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内容。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主导、师生共建",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网络第一线;建立"学工在线"网站,集"服务、交流、教育"于一体,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吸引大学生对"自己网站"的注意力,引领大学生形成主流网络道德意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充当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安全阀,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民有效的参与到政治体系中来,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网络协商是协商民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近似地"实践协商民主的理想。鉴于网络协商民主中参与主体身份的开放、地位的平等、话语权的开放及网络本身的即时性等特征,公民参政的途径得以扩大,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得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公民参政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缺陷,并通过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使政府自觉发挥在网络协商民主中的功能等举措,使网络协商民主最终成为当前实现民主治理应该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网络监督权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通过网络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也存在着侵害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名誉、干预司法独立等弊端。完善公民网络监督的相关立法、提高广大网民素质、发挥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强化对网络服务商的监管及运用过滤技术,是对公民网络监督进行法律规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凭借高科技手段,人们对于他人隐私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人肉搜索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资料收集的方式,它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极易侵犯公民隐私权.本文试图从公民政治权利行使和隐私权保护博弈的角度出发,思考寻找引导人肉搜索健康发展的途径,以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于玲玲 《成人教育》2014,34(9):17-22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熊子容,对公民教育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认知:公民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个人,更是培养良好的公民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公民教育在原则上应注重"社会心理"、"道德训练"、"社会估值"、"社会团体"、"公民性质评价"、"民主主义"六大问题;公民教育实施方法包含有公民课程形式、公民课程设计、公民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充实人民生活,谋求社会生存,发展人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以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促进世界大同。熊子容公民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并含“影响”为检索要件,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核心期刊文章为依据。归纳总结得出近年来学界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相关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相关类、大众媒介相关类及网络相关类。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传统影响因素研究较为全面,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有待完善并且缺少社会学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SWOT模型视域下“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生活在各类"微载体"日新月异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其"微特质"表现为:思想独立、个性张扬,追求时尚、善于接受新事物、网络依赖性大、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与人交流等。作为"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擅长用各种"微载体"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微博、微信等"微载体"以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微角度"这个全新的视点出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同时,构建具有较强"微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具有较强"微监控"能力的学生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倾力打造健康的校园"微生活",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时尚的"微潮流"。  相似文献   

20.
李金花 《培训与研究》2009,26(11):70-7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对于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在以其独特的技术特性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已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