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中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材料,进行古文字,古文献的比较考释,讨论竹书中的“Wen”,“坏Zi”,“乍竞隹人”、“巽寡Zi古”等文字的释读以及相关诗学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王学华 《家教世界》2022,(10):48-49
<正>你能想象吗?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三维空间”宇宙观……2021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针对抢救收藏的2500余枚竹简“清华简”再发最新研究成果:一篇名为《五纪》的长篇战国竹书,揭示了历史不为人们所知的一面。该竹书共130简,全篇内容基本完整,总共近4500字,是目前所见篇幅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全篇构建了宏大而复杂的天人体系,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综合与总结。对古代天文历数、国家治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朵 《语文知识》2009,(3):4-5,8
《孔子诗论》是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中一篇极为重要的文论文献。其中,第八简集中评论了《诗经·小雅》中的五篇作品,这些作品,历代都有较多解读。孔子认为,《十月之交》的特点是善于揭露和批判,《小曼》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执政能力的怀疑。这些评论,对推进《诗经》相关作品研究的深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讨论《诗经》的文字,被题为《孔子诗论》。《孔子诗论》中有大量的通假字。文中对《孔子诗论》中的通假字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字在声、韵、调三方面所反映出的上古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篇讨论《诗经》的文字,在没有弄清它的真正作者之前,题为《诗论》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5.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6.
关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中《景公疟》篇第四简"■"字的释法有多种看法,通过字形上的对比分析,以及跟传世文献比对总结,得出"■"可释为"肥"字,乃"薄"之意。  相似文献   

7.
战国竹简《融师》是近年发现的重要古代文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全文共存四简,字体是战国古文,形体奇异,内容深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流行观念,是研究古代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简21“亡忘又疾,勿药又菜”这句话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有多种意见,我们通过与传世本对照,认为此句的“忘”通“妄”,作“妄为”解;“菜”通“喜”,作“病愈”解。此句意为“不妄为却偶染微疾,无需用药将自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诗经&#183;邶风&#183;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183;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即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之旧台,采其弟苏辙之意,取《老子》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中"超然"二字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脱尘世,乐天知命"。此后超然台逐渐成为一个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场所,由此超然台亦被称为"词赋胜地""千年名台"。然而几年之后在熙州(治所即临洮)地区又出现了一座超然台,这种超然台的"时空位移"现象,除反映熙州当地盛行道家文化外,这主要是受到了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二)》中的《容成氏》篇记载了上古帝王的传说事迹,内容十分重要。但是原书整理者在对竹筒进行拼合编连时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很多本来文义清楚的地方变得含混不清,全文的叙事脉络也由此而变得混乱。后经北京大学陈剑先生重新整理编连后,已基本上可以通读,但仍有几支简的位置不太好确定。拟在陈剑先生研究听基础上,对这几支简的简序重新进行编排,并结合历史文献,对简文中的相关文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治邦之道》《心是谓中》是清华简(捌)中刊布的两篇先秦佚籍,与战国诸子关系密切,对梳理、研究诸子思想有重要意义。虽然整理者已经做了详细的考释,但仍有个别字词的训释有待商榷。结合相关传世典籍及文意分析,《治邦之道》中简5"锐士"所指应是贤良之士、"■"训隐为好;简9"还"应训迷惑;简17"?"通"笃",训切实、专心。《心是谓中》简1第三个"中"应是一个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4.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隙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朦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隙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同”、“小康”概念,始见于《礼运》。《礼运》是《礼记》第九篇,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子游讨论周礼的作用,主体部分应该是子游记录的,大概写成于战国前期。在流传过程中,大约于战国晚期掺入了阴阳五行家之言,又经后人整理而成为目前我们看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左传·鲁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杜预注,“戎,山夷也.”此说并不可信,此戎应指陆浑戎而非山夷,且山夷一词出现较晚,先秦时期并未出现,杜预明显是用他所处时代的称呼,解释了春秋时期史事.“山夷”原意为台湾土著,此后涵义不断扩大,引申为荆州土著、长江中下游之部族、盗贼、益州山中部族等意.由于戎族已经在战国后期融入华夏族中,后来的“山夷”已不等同于先秦之“戎”.至于错误的原因,笔者推测,在于杜预有过破“山夷”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论及先秦赋,有的将《楚辞》中包括《天问》《九歌》在内的全部作品皆划入其中。论及赋的源头,有的认为来自行人辞令,而大部分是据“赋者,古诗之流也”及“赋者,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概念空泛加以推论。本文认为应根据已定型的汉赋的几种体式,分别探讨其源头。实际上骚赋、文赋、诗体赋和俗赋在战国之末都已形成。屈原在西周末年以来诵诗的基础上,吸收楚民歌的特征创造了骚赋和诗体赋。作为赋的主体的文赋,过去学者们或以为出于诸子,或以为出于行人之官,实际上其文本来自议对和行人辞令,但由应用文字而转变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同瞍朦的赋诵活动有关。是瞍朦选择有意义的议对和辞令,整齐其语言,使之更便于赋诵,从而促成了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除文献记载之外,先秦时较早的赋体作品中常以师旷为主要人物,也说明这一点。俗赋的题材则取自寓言和传说故事,它的形成同以表演、说笑愉悦人主和贵族的俳优有关。战国时淳于髡所编《晏子春秋》中有不少近于俗赋的作品,有的甚至传至汉代以后,在唐代俗赋作品中也得到反映,便是证明。瞍曚和俳优是先秦时代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赋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9.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的给予义很模糊,到战国时期,出现的"为之赐"则以"赐"作为"给予"标记。此外,三种新类型的"为之名"准双宾结构也在战国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