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是一位山里人。大山的质朴造就了他踏实厚道的品质。他曾经是一名军人,军旅生涯养成了他勇于担当、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曾经是一名基层领导,对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是同事们对他的赞誉;他现在是一名档案员,对历史负责就是他莫大的荣幸!2013年7月10日,他在宜昌市夷陵区档案工作表彰会上的发言,感动了与会全体人员。他叫向明炎,今年已经56岁了。2012年5月受命担任夷陵区邓村乡政府机关档案管理员以来,邓村乡  相似文献   

2.
杜忆竹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4,(2):57-70+119
他者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待他者的态度体现出审视他者的不同方式。论文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豆瓣和IMDb的影评展开主题分析,旨在探究“他者是如何被审视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对他者的认知有三种情境,即先赋自我与绝对他者、关系中的他者,以及消失的他者。第一种情境将“我”与“他”视为相对独立的,第二种情境则认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构成的,第三种情境意味着对跨文化差异的否定性解读以及对我—他关系的转换。最后,论文讨论了他者审视过程中的情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态度,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趣味,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热诚,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淡薄,他绝不像个短寿的人。每逢我看见他的笑脸,握住他的柔软而戴着一个翡翠戒指的手,或听到他滔滔不断地讲说学问或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感到他必能活到八九十岁,而且相信若活到八九十岁,他必定还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有说有笑。还能那样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永不驳回朋友的要求,或给朋友一点难堪。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生105周年."弹指一挥间",他老人家已离开我们23个春秋了,但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功绩、他的品德仍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特别是对亲友、对先烈、对百姓深邃的感情流露无不催人泪下,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5.
沃勒说,他对写书不再感兴趣,不再需要钱——更主要的是,不想再招“恶名”。由于公众对他的评论不一,有褒有贬,他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在小镇上也几乎很少见到他。关于《一千条乡村路》这本书,他拒绝接受任何人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一名记者,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具体起多大作用,是搞不清的。但是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起好作用,还是起坏作用,一般说还是清楚的。那么,有的新闻明明知道发出去以后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效果,他却写了,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记者心理上去加以研究。记者一般是以个体劳动的工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的,本人的能动性很大,一般对他只有间接的社会制约。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他的稿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书籍美术界,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中年美编鹿耀世,很多人都会禁不住称赞一番。他对艺术潜心钻研,成绩斐然;他对同仁倾力扶助,古道热肠;他对生活一片赤诚,有颗永远年轻的心。鹿耀世,于1958年进工厂学徒,在当工人的十余年中,也许是家庭的耳濡目染吧,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他研读中外文艺作品,苦练书画与写  相似文献   

8.
黄挺 《军事记者》2003,(4):55-57
初见展江,可能会对他的面无表情产生误解,似乎他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然而交往开去,渐渐感觉,他很坦率,不会掩饰自己的好恶喜怒;他亦很严厉,甚至有些苛刻,对学生的错误、同事的失误都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我由文学研究转入新闻传播学领域,一个名字便屡屡响于耳畔。他历经生死却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他几遭诋毁却对党和人民始终如一信赖,他戎马半生却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情有独钟,他功成名就却从未停歇对自我的反思。他就是甘惜分。他为我国新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影响中国的新闻人”[1]。一、少年时代甘惜分祖籍四川邻水,乳名“在碧”,曾名“霞  相似文献   

10.
世界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主席魏德哈斯先生,他为人随和,是非常可亲近的人。他说话带几分幽默,但很大度。他的眼光炯炯有神,对问题很敏感。 1980年,我们去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有几位同志一起去拜访魏德哈斯先生,他对我们非常热情。他说法兰  相似文献   

11.
巴托·托马舍维奇是中国出版界的老朋友。他13岁参加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成为铁托游击队中的一员。他随军转战,经历生死战斗,战后进入南外交部,后又转到新闻出版部门工作。他最近写了一本书,书名为《生死巴尔干》。这本书回忆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叙述他对历史和现状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和对出版界的深厚情谊。 我在工作中同托马舍维奇交往较深,他要我为他这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这本书已出版了英文版,他在书的前言中多次提到我。他说:原来许力以“跟我一样,  相似文献   

12.
大众对同性恋的偏见首先是因为对同性恋的无知。其次,歧视同性恋者的人觉得他可以审判同性恋者,但我认为他没有这个权力。因为一旦一个人认为他有权审判别人的时候,他就忽略了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单珊 《军事记者》2011,(5):44-45
对陈国望印象最深的是他诙谐的笑容,虽然他的经历听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他曾经3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采访;他曾经从一个趣闻中发现有巨大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也曾经在西藏昌都历险,差点被水冲走。然而他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使他笑对并感念这些艰辛与困苦。他诙谐的笑容让我们懂得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永葆激情,要勇于担当。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座右铭,他欣赏第一届长江奖获得者艾丰说的"记者不能做新闻的挑剔者和旁观者",他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守望公平与正义,反映百姓呼声,把新闻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小兵,有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可以回家。父母当然非常高兴,在电话中对他表示,希望他回家越快越好。小兵告诉他父母,他  相似文献   

15.
吴十洲 《出版参考》2009,(12):39-39
萧乾无疑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文学创作。他说,我感觉的愁远深于他们,我愁的是这迷离扑朔的生命。在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他撰写并出版了多部中文和英文小说。人们赞扬他在早期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公认他是当时京派小说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去世后,对他怀有深厚好感的英国人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泰晤士报》1999年3月31日的报道中写道:“萧乾是中国战前最优秀的文学天才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家徐迟,年近古稀,头发斑白,且有一块不小的秃顶。然而他并不服老,似乎也“不知老之将至”。他担任着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工作是繁忙的。但他不忘记自己是个作家,不倦地把他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倾注于笔端。近年来,从北大荒到南海,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心不老、脚不停,笔无辍时。他很忙,以致我们时常碰到,都只是匆匆一面。我调到一家文艺评论刊物任编辑之后,时时想在编辑业务方面向他求教,但每次看到他那急如星火的行踪,便暗自打消了念头。  相似文献   

17.
1956年,他当记者,我出生,27年后我与他同事时,觉得他和我一样年轻。他对生活、对工作,有一种永恒的热情。他虽年近花甲,却仍然两手油腻腻地在院里修他的摩托车,以使自己能够随时出征。他就是我们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蒋少武。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常常充当美化版面的配角,作为摄影记者,蒋少武对此始终“愤愤不平”,说:“新闻照片首先是新闻。”为此,他集中精力,为新闻照片唱主角而奋斗。当儿童团长出身的蒋少武,刚刚背上照相机时,编辑要什么,他就去照什么。久而久之,他发现那些溜光  相似文献   

18.
和导演冯小刚相识,算起来总也有10多年时间了。尽管互相来往也说不上特别密切,但通过对他的数次采访、与他的多次交谈,自信对他也还算是有一定了解的。 从当初认识冯小刚到现在,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身上和在他心里,多少总带着几分狼狈劲儿。而且这种狼狈似乎是他一直以来的某种生存基调,他拍电影、电视剧大获票房成功时如此,遇到坎坷运气不顺时更是如此。用他自己一段话来形容:要是让我带一帮人和另一帮人隔着长江打仗,谁要最后赢了江两边的天下就全都归谁,就算我已经把对方打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由于他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好恶分明,不卑不亢,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刚正有力,中气充沛;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所以他的文章那样地如丝如缕,连绵不绝……  相似文献   

20.
1956年,他当记者,我出生,27年后我与他同事时,觉得他和我一样年轻。他对生活、对工作,有一种永恒的热情。他虽年近花甲,却仍然两手油腻腻地在院里修他的摩托车,以使自己能够随时出征。他就是我们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蒋少武。新闻照片在报纸上常常充当美化版面的配角,作为摄影记者,蒋少武对此始终“愤愤不平”,说:“新闻照片首先是新闻。”为此,他集中精力,为新闻照片唱主角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