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一份“中南大学科技型企业一览表”,上面详详细细地列着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注册的43家企业,其法人代表和技术负责人都是些耳熟能详的院士和专家名字:黄伯云、何继善、夏家辉、钟掘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技术、技术知识、技术科学和技术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了发展技术学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跨学科在知识生产、服务经济社会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重要性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但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国外普遍认同的“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与本土化语境下的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概念关系尚不明确;二是实践中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之间的区分模糊,任意交叉现象明显;三是学科交叉演变为交叉学科的过程,尚未与国外的跨学科分类研究相对应。高校跨学科过程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基于整合程度的不同,在瞬时性上体现为不同的类型。学科性是高校跨学科演变的关键维度,也是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演变的本质区分。因此,基于学科性维度,探讨了“Interdisciplinary”与“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概念及其在分类上的对应关系,以加强国内外在跨学科研究上的沟通对话,促进高校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10,(1):108-108
信息科技学科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全市统一的等级考试作为学生信息科技学习的评价方法,这在推动全市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不足,甚至出现了新的“应试模式”,不利于信息科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自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学者高度评价,而从学科性视角审视该书,其对高等教育学内部建制的完善和实践工作者外部需要的满足均有一定边界。未来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需要取法于方法性视角。  相似文献   

6.
“共建”性地方高校是指原由国家相关部委管理,后改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此类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它们在我国高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些地方高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随着办学体制的转变进行学科发展的科学定位,一方面要立足地方经济,加强应用研究;另一方面要依托行业,办出特色。同时,在学科建设管理模式上应选择矩阵型组织结构,以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学术权力。  相似文献   

7.
戏剧演出是一个现场互动的心理流程,它的现场性体现在诉求与反馈的互动关系中,情感与情理是现场互动的渠道和内容,而情感卷入和情理诉求要通过戏剧情境的统摄,才能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诗情与哲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陈蕾 《现代教学》2010,(1):80-81
小学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推出的一门课程,也是国内首创的一门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为宗旨的、承担着科学与技术的启蒙教育的、综合性的基础课程。为提高本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我区组织试点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9.
品级性评价是一种评定学生道德品级的品德评价模式,它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学校品德评价的主导模式。德育课程改革以后,品级性评价已显示出与德育改革相脱节的种种迹象。显然,学校德育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评价模式——它不应是一种品级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应为一种合格性评价。合格性评价致力于消除品级性评价的等级色彩,转向发展性、基础性、公平性等评价新理念。这有助于提升品德评价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生成性课程:一种基于生成性思维的课程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2):18-24
生成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也是人与课程的根本存在状态或方式。生成性课程基于课程的生成性品质而存在,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和情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中所建构生成的一种非预期的、超越于原有预设性课程的,但富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体系。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彰显课程生成品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意义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充满对话交往精神的课程形态。生成性课程具有过程性、关系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共创性学习(Expansive Learning)已引发了国际学者对学习理论的革新性思考,该理论最初由芬兰学者Engestr觟m提出,共创性学习强调作为共同体的学习者,文化的转型以及新理论概念的创生。该研究首先借助学习隐喻的划分对共创性学习进行定位,然后对共创性学习的起源和意义进行探讨,对其过程和阶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共创性学习的形成性干预研究进行了阐释,最后阐明了其形成机制、本质特征、演变过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与中国先秦时期大约同时经历了影响深远的修辞转型,其共同的核心表征即由以诗歌性修辞为主导走向以散文性修辞为主导,转型涉及的变化包括文类格局的变迁、思辨理性的演进、书写功能的扩展、辞理论的产生、言说主体的更替、言说对象的转移等等。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先秦时期,这种修辞传统转捩的发生,都与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的转型以及智识人对这种转型的应对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政法应然性的内涵,在逻辑形式上其价值论的意义表现为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价值区域。但合法性只能说明教育行政法有限的理由,而合理性则能从科学意义上的合逻辑来说明教育行政法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因此,应将合理性作为考察教育行政法价值的逻辑准则。  相似文献   

18.
19.
教学方法不应该被贴上时代性的标签,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生成性教学归属于后现代阵营,从而批判矛头直指现代教学观这样的结论。教学预设不是专属于某一时代的教学活动,更不能被置于生成性教学的对立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轻言卸载。生成性教学领受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确立起以教师为本,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以学生为本,赋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权利的人本思想。教师要能够摆脱强加于方法之上的各种标签,跳出对方法的崇拜与机械套用,从适切性的角度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技术和人是推动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双重条件。教学改革不能止步于可短时见效的技术改良,更要关注能够沉淀进我们灵魂的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福建宁化县举行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比赛活动,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媒体技术、说教学程序和看教师素质六个方面的内容。笔者有幸担任小学组的评委,亲历了整个说课比赛活动。欣赏了17位参赛老峨的现场说课风采,在他们的得失成败中思考、甄别、检验,受益匪浅。这也使我充分认识到说课在校本教研中具有实际意义。也萌发了“媒体技术演示与教学过程阐述同步进行”的反思,从而更加明晰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的要领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