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达 《中华武术》2005,(8):37-37
我的恩师自幼从学于意拳名家王斌魁先生,几十年来练功不辍。在练功的过程中还有幸得到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指教,我的老师经常讲多亏这些老先生的栽培和谆谆教导,自己才得以步入意拳殿堂。意拳实是集养生、技击于一体的上乘实战拳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想掌握意拳的要义,就要多多深入研究王芗斋宗师所留下的拳论,还要了解以姚先生为首的这些意拳二代名家留下来的练习方法和心得。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够逐步走向成功,这样练出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意拳。  相似文献   

2.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3,(6):16-17
古典拳论是太极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习太极拳不能不涉及这方面。古典拳论中有许多光耀武坛的名篇,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佳作。古典太极拳论所阐述的是关于太极拳练习的综合性原则、方法,是指导太极拳练习的纲要,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实践性依据。本篇从养生角度解析古典拳论,只是立体化认识古典拳论的一个视角,不包括其他方面如技击等的分析范围,但古典拳论的涵义及实践指导意义不仅仅在于养生一个方面。这需要广大太极拳研习者加以深刻体会。本文只是提示一种理解的方式。文中解析综合了多位太极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4.
鸣鹤拳传奇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5.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此诀仍是发扬古典拳论之精神。[姚本]及[鑫本]之《太极拳图说》附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傅歌诀”,即歌诀二。就是以歌诀为“经”,歌诀之释文为“论”,对应适配成一体的。故有拳家认为,“经”“论”不能分割,“经”无“论”则不明,“论”无“经”则不通。“经”“论”适配,其义分明。  相似文献   

7.
向运彩 《武当》2008,(7):28-29
任何拳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如拳论、拳架、作用等。那么八卦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拳术理论的实用性,招法技击的实战性,修身养性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古典拳论:“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感悟,仅谈一下太极拳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宪民 《精武》2003,(3):26-26
心意六合拳乃古之拳学,式简意赅,变化万端。前贤英明,谱论阐发理义明白,使后人学拳不致走弯路,故历代名家辈出。今朝古拳空前繁荣,各派传人纷纷著书立说,其中有厚积薄发中肯之论,亦不乏私心臆断糟粕妄语,徒使好学之人无所适从,或者过于偏信一家之言,失之偏颇,空受其害。  相似文献   

10.
贵州黑虎拳是南派少林拳,广泛流行于与湖南、广西二省交界的黔东南地区。该拳短小精悍,实用性强,既防身又健身。由于该拳的拳论、拳理、拳谚分散在民间,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故虽有拳理拳论,却未形成系统的文字资料。本文通过考察21位老拳师手中的资料,采用分套路总结,求同不存异,归类合并,保持原貌的方法,首次将民间资料汇总总结。并...  相似文献   

11.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2.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相似文献   

13.
曾能  历差 《中华武术》2002,(12):52-53
素里耶被要求指导一些拳技与应敌招数时,总是大摆其头拒绝说:“我不能教导谁,因为我也同样没有从他人学来,想怎样踢便怎样踢,想发拳便发拳,如果你们想学我的打法,可在我发空拳或戴上拳套练拳时注意观看,我真的不能教导谁!”  相似文献   

14.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4):55-56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 河北张家口市读者张红军问: 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特别喜欢武式太极拳,跟当地的老师学了两年。现在我想向乔松茂老师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太极拳论中强调含胸拔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可是我看到乔松茂老师的许多拳照却不是这样。而是身子微微向后靠,像是靠在什么东西上;胸不是含着,而是舒胸,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派。这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5.
读拳迷论拳很有意思。每有赛事新闻或赛事推出,论坛拳迷议拳声是一浪接过一浪,尤其是大赛临近,议拳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那个气氛,就好似拳击场,议拳声夹带附和声、喧闹声、摇旗呐喊声,真够热烈、激烈。  相似文献   

16.
水火居士 《精武》2008,(4):46-49
考证“九要论”的出处十分重要,从各种版本的“九要论”中求同存并、技沙拾金也十分重要.但更重的是:如何用“九要论”的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科学修习形(心)意拳,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本“九要论”是陈再实先生于1947年在山西省解放战争中。进行“土地改革”时收集到的,后来经过陈再实先生的“三顾茅庐”,由黑龙江省老武术家、名医高式国先生注释。高老注释的“九要论”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可多见的研究形意拳的理论著作。此文虽是高老即兴之作,但其深厚的国学、医学和武学修养无不体现在字里行间。将形(心)意拳的真谛无私地贡献给了读者。使一大批依此修炼形(心)意拳的习者对“九要论”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一目了然,有所感悟。高老一生悬壹济世,闲暇之余专修武术,寿至百余岁,无疾而终,火化后得舍利五枚。相信读者会从高老注释的“九要论”中受到良好的教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李师融 《武当》2005,(2):11-12
《中华武术》2003年第11期,刊载了和有禄先生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文中提出,"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并全文刊出"和氏抄本"中的《太极拳论》(简称"和氏拳论")。和氏的《太极拳论》与外间"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所公认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什么显著差别呢?和有禄先生指出两点:一是王宗岳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在"和氏拳论"中则为"左重右虚,右重左虚"。其二是,王宗岳的"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在"和氏拳论中"则为"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  相似文献   

18.
张宝银 《武当》2009,(4):20-20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五篇拳论。这五篇拳论,相互关联,相互照应,自成系统,形成整体。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不可将这五篇拳论分离与割裂开来,不可将王宗岳《太极拳谱》与后学者的《拳论》混为一谈。为便于对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系统研究,笔者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谱&;#183;指要》串而述之如下,并据此提出些许思考,与同好共思共勉。串述中,夹以笔者个人少许体悟,不妥之处,望指正之。  相似文献   

19.
古典拳论曰:“麻麻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在众多演练太极拳的人中,在组织竞赛的个人与集体的太极拳演练中,不难看到许多虚实不明、双重并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练拳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古典拳论的道理,仅谈一下太极拳架中的虚实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20.
车星辰 《精武》2009,(5):72-73
“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这句话,是大成拳(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王宇僧)先生所提出来的。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大成拳(意拳)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王芗斋的好多拳学观点及拳论文字,被广大大成拳(意拳)爱好者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这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