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0  
在回顾“体教结合”10余年发展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审视“体教结合”。认为:“体教结合”是时代的产物,也有阶段性的特征;只有加强学校体育,才能保证“体教结合”长远的发展。提出“体教结合”是现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树立科学的大教育观、使体育成为教育的内核,校领导要在“体教结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行政合力等理念。  相似文献   

2.
开展海峡两岸的体育交流是闽东体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体育对提高闽东的知名度,展示闽东的综合实力也有其重要的作用。闽东体育应该走: “体教结合” 和“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1、从基层开始实施运动员信息化管理。构建体教结合人才库“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体”泛指体育系统,侧重运动训练;“教”泛指学校教育系统,侧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简而言之,“体教结合”就是两大部门相关优势条件的有机整合共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视野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从教育学意义上审视“体教结合”后发现:“体教结合”由于观念、体制等局限,难以实现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有必要促使其向学校竞技体育过渡。学校竞技体育,重心在竞技体育,实体在学校,指的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为现实目标的训练、比赛活动。认为:相比“体教结合”,学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更明确,管理更到位,措施更合理,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体教融合”文件的下发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体教结合”与“体教融合”之间的差异,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开展专项体育课程;增加体育课分值占比,并提高考核标准;成立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6.
“体教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的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具有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从分析我国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必要性出发,揭示出“体教结合”模式实施的诸多障碍,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削弱和祛除障碍的路径,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看似相同,其实内涵截然不同,它们决定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两种机制。当前推行的“教体结合”是在“体教结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情形下提出来的,“教体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引导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传统的“教体分离”模式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培养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分析“体教结合”基本内涵、背景以及高校在实施“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落实“体教结合”的基本对策。实践证明,坚持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科学训练,学训并重,走中国特色的“体教结合”道路,将有助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刘苹 《体育师友》2008,(6):72-73
“体教结合”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深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体育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体育,“体教结合”是体育界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事业。本文总结了广州市荔湾区游泳业余训练实施“体教结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众多的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现象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产生,主体懈怠、客体限制、环体局限与介体困扰成为竞技体育文化动员所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加强竞技体育文化动员的组织引导,完善“体教结合”,建立体育事件应急处置平台,优化竞技体育的制度结构,是走出当前竞技体育文化动员的困境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现存的问题.认为:现阶段中国“体教结合”模式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校申请培养基地的准入门槛限制、专业师资人才缺口、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相对突出.并提出了科学调控、优化学校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制度;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体教结合”教练员水平;驱动校、企多方合作筹集经费等较为具体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体教结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教结合”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体教结合”的成效,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对“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对教育的回归,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充分发挥全面教育功能为目标,是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普及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剖析体教结合的困境并借鉴既往经验,在“体教融合”的视阈下探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助力体教融合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目标。研究表明:体教结合时期体育、教育部门两者各自为营导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面临诸多藩篱;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有利于体教融合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培养师资,创新特色课程、整合区域布局,打造特色品牌赛事、打通“小学-中学-大学”体育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实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探讨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困境,发现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丰富课余活动;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素养;完善场地设施、助推校园建设。然而,目前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政策目标性不足、制度化不够完善;开展途径单一、内容和形式亟待丰富;专业师资支撑性不够、理论知识需进一步构建;基础建设缺乏、文化“硬”实力尚待完善等困境。提出要基于体教融合,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目标性政策;丰富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建设形式和内容;增强体育教师文化修养、培养理论意识与能力;优化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学校体育工作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优化改善。本文从教育理念本质出发,结合文献资料,浅谈“体教融合”现有成果与不足之处,进而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提出有效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论“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从概念的范畴、内容的指向性、发展目标、培养的思路、培养的理念等五方面探讨了“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两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从所处地位、培养对象、培养形式、结合模式、学训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为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将有助于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决策,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其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是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性纲要文件。但是,目前体教融合还面临着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分离、主体内生动力缺失、体育功能单一功利化、家庭和社会体育缺失、后备人才培养不畅等问题。要通过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设计,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体教融合主体责任,切实调动其发展内驱力;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功能;落实“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制定切实工作举措,有效配置资源,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之后,还处于实变阶段,并没有达到质变的高度;通过对“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的理解和二者存在根本分歧的认识,在思考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以及从“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得到的启示,提出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将向完全依托教育系统的全新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提出“体教结合”,到如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体育系统面临着难题,为了解决运动员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教育部门采取体教结合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体教结合”已满足不了当今所需,所以国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体教融合”。  相似文献   

20.
程霄玉 《体育科研》2012,33(2):89-90
1围绕“双核”目标,引领体教结合 推进体教结合,关键是体教两家思想要统一、目标要双赢。上海市黄浦区体教结合工作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两个核心目标,从制度设计层面就’着力推动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又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