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王权 《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79-79,83
运用运动学和生物力学原理,结合铅球教学的实践,对滑步与最后用力相结合技术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采用叠加式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进行比较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叠加式教学法更能适应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并掌握持球技术 教学方法:背向滑步推铅球持 球技术的教学手段、注意事项。 二、学习并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的预备姿势 (一)教学方法 1.沿投掷方向划一条长 1.5—2米的直线,让学生背对  相似文献   

4.
<正>在侧向滑步推铅球中,很多学生在出手时,身体侧向倾倒导致成绩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出手角度不够甚至是向下出手,而且很容易导致身体失去平衡而犯规。面对这种普遍现象,如果不加以改进,学生的成绩就容易受限制而进步缓慢。针对这个普遍事实,我们应该正视其产生因素并加以帮助改进(以下技术分析都是以右手推铅球为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制作出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全面、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的课件,作者尝试将poser6.0、3dsmax7.0以及shockwave3d等虚拟现实的部分技术应用于展示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动作,最终用可以三维实时交互的shockwave3d媒体代替传统的技术图片和影片,并且用director MX2004将其整合到了课件之中。就该课件的设计与实现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优秀8名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选手普遍存在滑步时间长,右腿蹬伸不积极、蹬地角偏大、滑步过程中右腿收拉不积极,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刘涛 《中华武术》2008,(12):16-16
背向式滑步是一项技术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鉴于铅球技术复杂难掌握,如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铅球技术,是田径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铅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滑步与最后用力相结合的衔接技术进行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旨在寻求推铅球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每个技术环节的完成情况影响着整个动作技术的完成质量。对铅球技术教学中错误出现频率较高、且对整个动作技术的完成质量影响较大的几个技术环节运用生物力学的观点进行分析,力图为今后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掌握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身体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环节的主要参与者,对人体上下肢的活动、整个动力链的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身体姿势的表现、对训练者学习运动技能,以及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起着支持作用[1]。本文通过对实验对象核心区域力量训练,通过学生现有训练情况,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根据背向滑步推铅球专项学习的要求,安排的为期16周训练计划,辅助学生在课时较短的时间里,训练课程较少的情况下更好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运动技术,利用实验法,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田径专选班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项目学习与训练之中,实验结果证明: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教学中,将核心力量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学习运动技能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力和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推铅球技术演变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困难,笔者提出:采用新教学方法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预加速阶段人体和铅球的合速度是滑步教学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肌肉的生理特性和已获得的动量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并提高出手速度是转换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教学初期的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甚少,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采用二十二字口诀,对建立正确的铅球技术概念和掌握合理的滑步技术以及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滑步推铅球是中学主要投掷教材,由于项目本身单调枯躁,学生不爱学,教学效果差。笔者依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针对中学滑步推铅球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一男生(水平五)教学中,采取分层导学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强了教学针对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一个单元4课时的探索实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运会女子铅球第一名李梅菊和第四名张春景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三维摄影拍摄和三维录像解析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出准备阶段人球系统的加速下落和制动与最后发力阶段铅球提前离颈两种技术动作的改进方法;对技术动作进行新的解释,使之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更清晰;以新的评定方法评定鞭打动作和超越器械动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衔接技术的一般概念所谓衔接技术就是把滑步所获得的预先速度和良好的超越动作很好地运用到最后用力当中去(也就是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一刹那时的动作结构和动作节奏)。衔接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把滑步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良好的用力姿势不停顿地过渡到最后用力。另一方面是滑步结束用力开始的瞬间在动作结构上应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动作,为加长最后用力的距离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原地推铅球是高考体育专业素质考试项目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侧向或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基础动作。由于背向推铅球技术难度较大,一般在中学教学与训练中以侧向推铅球为主。虽然高中体育教学背负着"低层次重复"技术劝作教学的嫌疑,实践中还是不难发现许多同学甚至高考学生的原地侧向推铅球技术仍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原地侧向推铅球分为握球与持球、准备姿势、最后用力、铅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等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口诀",与其他现有的推铅球"口诀"相比,简约、明了、且压韵。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要领: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学习背向滑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借助现代技术以及现场反馈能很好的掌握背向滑步技术。  相似文献   

17.
后撤步推铅球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日本人发明创造,该技术是继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和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之后的新型助跑技术。该项技术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同属直线性助跑技术类型,两者比较起来后撤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结构相对简单、实用,助跑效果明显。以个别投掷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后撤步推铅球技术教学和训练为实验对象,并在2006—2007年两轮体育专业铅球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两个年级四个班的滑步推铅球和撤步推铅球两种不同助跑技术类型的教学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助跑形式,后撤步的助跑技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比较能够充分发挥人体的移动速度,同时形成最后用力前的预备姿势也比较到位,助跑效果显著。动作技能的形成较快,运动成绩的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铅球技术”在铅球教学中的教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铅球技术”为依据,探索适应该技术的教学方法。结果表明:新教法利于学生掌握新技术,且优于传统教法;新教法的教学程序较传统教学程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推铅球技术;衔接技术应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推铅球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刘涛 《中华武术》2007,(7):18-19
铅球的旋转技术是田径运动中最能体现技术与素质完美结合的运动技术,旋转技术虽然延长了铅球的加速路线,但同时也使速度力量向铅球的有效传递的难度增加,因此铅球的旋转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完全掌握它需要长期、艰苦的技术训练过程,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注重铅球旋转技术训练,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协调性、灵活性发展的敏感时期,正是掌握运动技术的最佳时期。为此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铅球旋转技术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程序教学法的特点 ,从铅球技术程序教学的途径、程序教学的内容以及运用程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 ,就铅球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程序教学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